原峄县辖区包括今日的峄城区、台儿庄区、市中区及山亭区、薛城区的大部。关于清代峄县令张玉树的传说,在这些地区广为流传。
智斗和珅
有一年,和珅下来察访,明为奉旨巡视,实为搜刮民脂民膏。
和珅来到峄县,张县令却不理这个茬。和珅这么说,他就那么答,揣着明白装糊涂,东扯葫芦西扯瓢,就是不钻他的套。可把和珅气坏了,他阴阳怪调地说:“张峄县,你这靴子和乌纱都破旧不堪了,不想换新的吗?”
张县令不冷不热地说:“和太师,我这靴子虽破,却‘底正’。”
和珅一听,那还说什么,说什么也是白搭。别人都是找借口,套近乎,拼命地巴结,可这人竟然拿我连个屁都不当,天下怎么竟有这样的硬眼子?
那天,和珅要离开峄县了,张县令带着衙门的官僚恭敬地相送。当走到县城外的大沙河时,和珅突然眼珠一转,指着河水对张玉树说:“张峄县,你说这水怎么这么浑(混)呢?”
张县令一听,自然明白,他笑着答道:“和太师,这沙河水本不浑(混),都是从上面浑(混)下来的。”
和珅一听这话,气得干瞪眼没话说。
影视剧中的和珅
访题断案
乾隆年间,峄县北山里有个富户姓万,叫万发。万家西屋南山墙外,有一棵梨树。这一年,树上结得满树都是梨,忽然之间,接二连三地都落了,最后只剩一个梨。这剩下的梨,长得可快了,竟然长得跟西瓜那么大。这姓万的心里很是欢喜,他想把亲戚朋友都请来尝尝,就买酒买菜,请了14个人。喝完酒,吃完饭,把梨拿出来,切开分吃了,每人都尝了,吃完了,吃梨的全都死了。死者的家属都去县官那告状,告姓万的谋害杀人。
县官张玉树审了一个月,没审出个头绪。县官想:要是想加害他们,也不会在自己家里杀人呀,再说他们都是万家的亲戚好友,没有理由加害他们呀。不是万家害他们,那他们又是怎么死的?他思来想去,百思不得其解。
张县令听说大泛口有个叫张廉斋的老先生,知识渊博。于是,张县令骑着毛驴跑了四十多里,亲自到了大泛口,当面跟张廉斋讨教。他把事情的经过和现场勘察的情况说了一遍。
张先生就问他:“梨树枝能碰着墙吗?”张县令说:“能碰着墙。”张先生说:“墙里边肯定有大长虫。长虫交配的时候,能射出很多毒汗在墙上,梨树枝子碰到墙,大部分梨就落了。没落的这个梨,摄入毒气,长得特别大,由于梨汁里有毒,所以,那14人个人吃完梨就都死了。”
张县令回去以后,找到当时剩下的梨核,用小羊做了试验,果然有毒,又让人扒开这个老屋山墙,果真发现墙洞有一条大长虫。
张县令查明原因,招来众人,把事发的原委讲了一遍。最后,判定万家对死亡的亲友适当进行赔偿,这起案子也就结了。
明断阴案
这天,张知县下乡回城,当走到城北十里泉时,有一股旋风出现在轿前,久旋不去。张知县顿生疑虑,下轿观察,发现不远的岭上有一座新坟。当他走到坟前察看时,那个旋风也跟了过去,到了坟头,就突然消失了。张知县心中大为疑惑,断定坟内有“屈死鬼”。便令随从进村打探,并将坟主传来,当面问话。时间不长,衙役就把坟主带来了,坟主口口声声地宣称坟里埋的是他的父母。
张知县说:“坟内定有蹊跷,必须开坟勘验。”坟主自然不乐意,坚决不让掘坟。他问知县:“你拿什么担保里边有事儿?”“拿乌纱担保。”张知县毫不相让,回答得也很坚定。
众人取来了锨镢立马开坟,当场启开了墓门,发现里面确实放的是棺木,开棺验尸,也无差错。张知县下令封上墓门,留下两名衙役在旁边看守,任何人不得进入坟地。他告诉坟主:“暂候三日,三日过后,是真是假,自有定论。”然后起轿打道回府。
当夜,张知县心事重重,独自坐在书房。这时,有个黑影走了进来,随后面壁跪下,恳求县太爷施恩,帮他早脱苦海。张知县询问再三,才弄清那黑影的来意。原来,他是吊死鬼,归阴已三年,由于张玉树坐峄县,百姓安居乐业,不但打架斗殴的绝迹,就连婆媳吵架的也没有,致使游鬼替身无着,托生无望。他哀告县令,再遇家庭不和、婆媳不睦的,千万甭再插手,以便他借机脱身,及早投胎转世。
张知县哈哈一笑,说:“此事不难,不过,你得先帮我。我要你赶快去十里泉边的新坟里,探清有无冤屈,我才能答应你。”
黑影满口答应,一阵阴风去了。去了不久,便回来说:那里确实有冤死的命案。原来坟主雇人砌墓时,有一商人带着金银财宝路过那里,工头刁三见财起意,便与另外二人将商人打死,并将尸体偷偷地埋到了墓圹的下面,此事与坟主无关,人家确实不知情。
张知县听罢,心里也就宽松了不少。他对那黑影说:“真若像你说的那样,三个谋财害命的贼,三日之后,随你任选择一个索命替身去吧。”那个黑影再三叩谢去了。
次日,张知县带领捕快、差役一班人马再次来到那座墓前,当着坟主的面找来当时的工匠,将棺木移出墓门,深挖三尺,果然挖出那个被凶杀的商人,坟主目瞪口呆,围观的村民无不惊叹,夸赞张知县明镜高悬,料事如神,真个是包公在世。
张知县着人将刁三等人收监治罪,打入死牢,随后准备行文刑部,听候处斩。就在师爷草拟上报文书时,牢头来报,说其中一死囚暴病身亡。闻听此事,张知县不慌不忙,因为他知道那家伙去了他该去的地方。
巧断奇案
峄县北关有两个人,一个叫张二,一个叫王大,他俩很要好,是仁兄弟,两个人约好日子一块出去做生意。
这天一早,张二起早去喊王大,正好王大走了出来。这样,他们就走到了城东北坛出口,张二趁王大不注意,拿起扁担打死了他,并把他腰里的钱掏走,转身回来,直接去了王家。
张二喊:“嫂子,俺哥起来了吗?”王妻说:“他早起去喊你去了。”张二说:“他怎么没喊我就走了呢?那我去赶他。”
张二去了没多大会儿工夫就回来了。回来后,就大喊说:“了不得了,俺哥叫人给砸死了!”张二就领着王大妻子去县衙门喊冤。正好,张县令不在家,去济南了。于是,他们一天到衙门口闹几遍。
过了几天,张县令回来了。师爷禀报了大致案情,张县令说:“传他们来。”张二就领着王妻来了。张县令问:“怎么回事?”张二说:“头一天俺兄弟俩讲好的,谁起得早谁喊。结果他起早没喊我,就先走了。以后,我又去赶他了”张玉树说:“你没有来喊他?”张二说:“我来喊他,他早就走了。”“那你怎么喊的?”我说:“嫂子,俺哥起来了吗?”张县令说:“嗨!那个人是你砸死的。”张二说:“大老爷,我冤枉,我能砸死他吗?”张县令说:“那你两个商量好的,谁起得早谁喊。你知道他在家,你不喊哥?为什么喊嫂子?这你还能瞒过我吗?给我打!”
一说打,张二就招了。最后把张二给杀了,给王大伸冤报了仇。
在峄县故地的民间传说中,张玉树是一个世人景仰的清官。许多故事赴会在他身上。这说明当时人们对这种人物的热爱和拥戴,反映了人们对政治清明的愿望。尽管传说塑造的是一个封建社会清官的形象,但他作为一个为官清正,造福一方的官吏,对于反腐倡廉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峄县令张玉树的传说颇多,尽管陆续有一些文字见诸报刊,但民间仍然还有大量的口头传说急需收集整理。这个题材的抢救、发掘,无论是对于文学创作,还是作为廉政教育的乡土教材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来自枣庄市档案馆保管的枣庄人文自然遗产编委会编《枣庄人文自然遗产》(中国文史出版社),欢迎分享至朋友圈,转载及合作事宜请通过后台留言或电话、邮件等方式联系枣庄市档案局(馆)。
温馨提示
关注“枣庄档案”,您将可以在这里看到枣庄历史文化的精彩瞬间,档案行业动态、相关法规,以及市档案局的最新资讯和活动公告。
喜欢我们
点击右上角 → 分享到朋友圈
联系我们
拨打电话 0632-3315774
或发送邮件至zzdajglk@126.com
推荐给朋友微信公众号:枣庄档案 或扫描(长按)二维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