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是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和家人也好,朋友也好,同事或者同学也好,都逃不过沟通这件事情(之所以用“逃不过”,是因为我从骨子里也是一个不喜欢沟通的人)。人为什么要沟通呢?明明我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很好地照顾好自己,同时也不打扰他人,我可以自己做好这件事情,我和他又不熟,有什么话好说的?等等。这是我在大学三年,甚至高三那一年一直以来的“态度”。甚至在某个思想品德课上,被老师当场练习“拥抱”,也没能打破我对外界竖起的一道屏障 — 各自安好,互不打扰。
然而现在,我却特别想对自己说,“从今天起,做一个说话让人舒服的人吧”。因为说出去的话,是有力量的。有些时候,这股力量,能给对方带来希望。但有时候,它们就像满地荆棘,扎的人生疼。突然想起某位大学老师对我说的那句话: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欠谁的。但如果你能给对方一点善良,也许它会在对面绽放,拐个弯把幸福带回来给你自己。于人,于己,都是一件好事。
回头想想,身为成年人的自己,有太多时候,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给家人的对话,多数以抱怨而结束,影响一天的心情,他们可能也不会多好受。平时和同事的对话,也总是以自我的需求为中心。“这件事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我也不知道具体要怎么样,但是我觉得你发我的这个不行”,“要是我的话...我一定”......
我觉得问题的根本,是在说话的当时,我们只沉浸在自我的“需求世界”里,而自己就好像是这个虚拟世界里的国王,居高临下地下着一道道命令。然而,家人并不是我们的“仆人”,朋友不是,同事也不是。可想而知,带着这样的语气的话,到了对方那里,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从最轻的层面讲,也许不过是少了一分理解或感恩,把对方的恩情或善良,当做了理所当然。但这一定会在对方心里埋下一根刺,也许等到了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量,总会爆发。可怕的是,如果我们没有在一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到头来竟还不知道原因。有人也许会说,有些人就是“雷厉风行”的风格,不拘泥于细节。也有人会说,同事,同学只是一时的关系,大部分不会深交,何必在意这些细节,搞得自己那么累呢?其实,这有些可能都是“心里惰性”的借口,不拘小节可能只是懒得去照顾他人感受,更别提经营人情,关系。至于认为对“短暂关系”不必过于在乎的,则有可能让自己慢慢养成前面那种“懒得去照顾他人感受”的惰性,这影响就深远了。
无论如何,我还是建议,做一个“说话让人舒服的人”吧,不单为人,也是为己。因为给予善良,其实就是获得善良。茫茫人海中,能成为家人,朋友,同事,同学关系,都算是一种特别的缘分,且行且珍惜。
思绪有点乱,但对这个改变,还是笃定。
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