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魏校《动机与人格》第二课时记录

魏校《动机与人格》第二课时记录

作者: 童心永存 | 来源:发表于2020-05-10 18:51 被阅读0次

    心理学研究人类行为思想情感的科学

    家长在校长面前投诉就是一个刺激,与你的反应之间有一个黑箱—中央处理系统。老师的正常反应,第一种:生气,第二种是沮丧,更多时候是两种反应同时出现,这些是自然反应。心理学就是让我们从自然反应到自由反应。

    老师要做的是:

    理性分清家长的投诉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误解,我要如何做才能在校长这里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呢?这时就是要用中央处理系统进行的调整。你的认知控制你的情绪后再平静地说:校长可以请直接说明问题,我能接受。

    理性分清家长说的哪些是事实,哪些不是事实,哪些是有些误解,哪些是子虚乌有,理解家长 的情绪,接下来与家长沟通,弄清楚家长对自己产生误会的根源。整理出来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分为一二三四,可以征询校长的意见。

    家长的投诉也会是好事,帮着自己成长,改进了工作。如果不是这样处理凭本能,就会一味生气甚至挫败,怨家长怨校长。如果是这种反应,就表示我们在外边世界信息面前没有保持足够的自由,所以心理学的意义在于它就是在建构强大的处理系统对我们自己的行为思想和情感进行处理,所用的工具就是观念概念或者叫心理结构,伟大 的心理学家能够识别出某个之前没有觉察到的心理结构,从而让人类在认识自己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我们也可以说是据自由又近了一步。比如弗洛伊德关于意识和潜意识,马斯洛的贡献是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高峰体验等。

    马斯洛主要讲的内容:

    第一方法论:把人看成一个整体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这样我们对部分的研究,就必须放在整体的背景之下,换句话说我们解决任何局部和部分的问题,都要放在背景下关照。比如一个人暴饮暴食,孤立地看可能是饿了,但是放在人格问题下原因可能有很多种,

    看到一个孩子字迹潦草,可能你想的是我要抓书写,但问题可能出现在他不喜欢学习上。这不是说不要抓书写,而是不要孤立地抓书写。你要留意更大系统中的问题,从而把书写放在更大的背景当中。放在其他相互配合当中。

    第二个就是要能够分清楚手段跟目的,很多时候目的实际上只是手段,在研究方式上,我们要注意最根本的目的,不要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比如说你能跟你说他做某件事情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这就没有问题了,没问题,但实际上赚钱并不是根本目的来赚钱是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他用钱来做什么才是更深层次目的。钱在这里即是目的又是手段。可能赚钱的目的是买游戏机,那么打游戏就是比赚钱更本质的目的,但是他打游戏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你可以继续追问下去,以后发现打游戏的目的可能是多的,比如说他可能一个人孤单了,需要人联系,打游戏的目的就是归属与爱的需要。那归属需要是什么,马斯洛就是这样层层往下追的。他追到最后就是根本和最终的,这个时候就弄清楚一个人的根本目的。我们要弄清楚许多事情的目的,我们要弄清楚自己做许多事情的目的,用的方式就是不断的追问,这也是一种研究方法。

    第三就是动机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无意识的动机,有时候跟意识层面的动机是相反的,这就意味着我们经常要透过表面的动机去洞察一个人深层的动力,比如表面的勤奋,可能是为了掩盖无意识当中的懒惰。此外,这同一动机在不同文化中,他有不同的表现,一件事情可能处于多个动机,多件事情可能处于同一个动机,那么动机跟行为之间也像河流一样,是一个前后相距的过程,这个过程当中,某一时刻,往往有的动机站优势地位,得到满足那么另外的动力又会站优势地位。最后的话呢,至关重要的一个启发就是整合作用,就说生物是一个整体类似于高峰体验,要的成就能够将整个整合起来,孩子在一个领域里面的成就感,能够带动其他领域的一个发展。

    我们怎么看待生理需要呢?生理需要是表达性的,还是有对象的,在生理需要这一部分有一个对口味和身体需要之间关系的研究,大家在材料里面能看到有一个对口味和身体需要间关系的研究,如果身体缺乏某种化学物质,人就会趋向发展出针对那种缺少的食物成分的专门口味或嗜好。比如说那个运城有盐湖,那么晋商最早就是盐商说山西多盐,山西人就发展醋的偏好,所以山西的醋,山西老陈醋,这个全国都非常有名。因此我们在前面讲叫匮乏导致需要,那么匮乏导致需要的内在逻辑,其实讲的是平衡。我们的身体和万事万物,好像都在追求平衡,一旦失衡,就会努力地回到平衡的状态中来。比如说渴了就会产生喝水的需要,饿了就会产生进食的需要,累了就要休息休息,休息久了就想运动,外面呆久了,总想回家里,不让出去,又总想出去。

    我刚才讲的这种需要我们可以把它叫应对性需要就是我缺什么补什么,这叫应对性需要,这个大家还容易理解,也就是说一旦得不到满足我就产生应对性需要。

    母爱和性是什么需要?母爱和性的需要跟山西人吃醋的需要是一个需要吗?母爱和性是被刻进基因的。那么母爱和性是被刻进基因的,因此母爱跟性跟环境的关系不是很大,它是基因的一个自然表达。我把它叫表达性需要。那么画家渴望画画作家渴望写作,这都是表达性需要,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基因的表达。基因的自我表达就是基因的自我复制,这源于基因的自我保存趋向,如果没有这种趋向,生命就不可能存活,更不可能发展。那么一句话,大家对活着不活着都无所谓了,那地球上早就没人了。母爱为什么比父爱要强烈的多?很简单,因为母亲可以确定这个孩子是自己的基因,父亲不一定能确定,这就是外婆,为什么比奶奶更爱你的原因,这是叫进化心理学的观点,而性也一样,我们讲性冲动是为了传播基因,他也是基因复制的方式,现在的话就怕怀孕,我们要采取避孕措施,所以现在在意识层面,我们传播基因的动机削弱了,我们更多的是传播享受快感,但是在无意识层面仍然是快感的方式保存下来,所以他也是基因的表达。

    这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两组需要,一个叫这个表达性的,一个叫应对性的,但是更深处也可以说表达性需要在本质上也是匮乏导致的,补偿性或者应对性需要。人类有强烈的母爱本能,鱼有没有?一条鱼可以大量的产卵,每个单独的卵对他重要不重要?今天的母亲比过去的母亲更爱孩子,是因为今天生孩子的数量很少,过去生孩子数量多是因为对抗夭折。所以我们小时候可以在野地里疯玩,没人管,现在都关在家里,是不是现在不安全了?不是因为现在的小孩更值钱所以他即使也是应对性需要刻入基因,转化成基因的表达性需要。马斯洛讲到这需要之间可以相互表达, 其实就是器官之间也可以相互表达,而神经元之间也可以相互表达。比如说一个人眼睛失明了,她的耳朵就灵敏,因为器官之间,需要之间他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是相互影响的,我们在整体系统的背景下,看到每一部分包括每一种需要。那么这个眼睛失明了,耳朵就会把一部分信息接收的任务承接过来,有人失恋了,他就变瘦了,有人失恋他就变胖,前者带来的失恋引起的神经紧张,直接影响肠胃功能,它通过肠胃表达出来了。后者是因为失恋带来的空虚感,通过进食进行平衡,结果吃多了,吃胖了也是通过肠胃表达出来的。你看肠胃是一个生理功能,那么失恋也好,恋爱是一个心理功能,但是他可以相互进行表达,所以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一直肚子疼,能不是装的,而是缺乏安全感导致的肠胃功能受损,那么这种情况你看医生决不了问题,这就是我们讲的需要,它不是孤立的,分裂的还它是可以相互表达的,

    第三个有些需要是优势需要,比其他需更多的应该得到满足,用马斯洛的说法,越是底层的需要,越要先得到满足,就好像你要建设房子,要优先满足地基对材料的需要,马斯洛的假设人的所有需要都是匮乏的,比如你没东西吃,也没地方住,你丢了工作还失恋了,好朋友也绝交了,对任何事情都缺乏热爱,也没什么特长,这个人生就惨兮兮的,惨到极点了,那么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你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先要想办法,搞到吃的活下来然后再找地方住下来,接下来再找工作,再交朋友谈恋爱,最后再考虑自己热爱,你自己饿的要死还在考虑整个世界的防控局势,要么就是像孔子一样的圣人,要么就是神经病因为,正常人都是先满足优势需要,然后才满足后面的一个需要,刚才那个有朋友问,说是嗯,说的问的那个问题,我讲的,我说是一个有吃饱,他能不能打到高级需要当然可以?那是超越后面会讲,这是讲的另外一个。

    马斯洛还讲到,当人长期的被某种优势需要主宰的时候,这种需要就会影响你的人生观。经历了饥饿时代的人跟自幼生活富足的人,他的人生观是不一样的,农民起义为什么无法催生新的社会,因为农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皇帝轮流做,他活不下去了,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他才造反的。所以他不可能催生出一个理想社会,他提不出那样的愿景。而类似12月党人这样的他都是贵族革自己的命,他们是吃饱了,吃饱了以后,因此他们会发展出人道主义精神和民族主义的理想,一个人,从小而且长期的经历匮乏,他就会重视积蓄会吝啬会充满对金钱的渴望,会觉得你别跟我讲理想,讲了就是忽悠我是假的。手里有钱家中有粮这才是真的,也就是说,她被因为长期的某种优势需要控制以后他自己被固化了,他跳不出,就跟我上次讲的一个人经历了太久的寒冬以后,他就被留在冬天了。那么同样的我们想象一个人,从小处在暴力环境下,不安全,长大以后他会很难跟别人建立起安全关系,因为他觉得随时可能被背叛,甚至自己不配得到别人的爱,或者信任,所以有的时候这女孩子,他不断的分手,就是他觉得自己最终会被抛弃,还不如我先抛弃别人,这是一种某种需要长期滞留的一种情况。但是如果在生理需要上滞留过久了,发现也很麻烦,过度的滞留于食物,后果跟匮乏是一样。一个孩子溺爱过度,到了最后仍然是个物质小孩。那个过渡的滞留与安全感效果也是一样的,而有些父母不允许孩子离开到外面世界去闯荡,甚至不允许离开自己的城市带来的后果也是一样的。那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在外面闯荡的原因不是他没有安全,所以没有安全感的,有安全感的,都不愿意出去闯荡,这是一个高概率的事件。

    孩子到底是穷养好还是富养好?

    富养的孩子,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就为他的优势,需要他更可能追求自尊与自我,实现他不会被低级需要所束缚,孩子需要富养,尤其是女孩子,那为什么女孩子需要富养?因为富养的女孩子格调更高,它更容易吸引到高格调的男生,而穷养的女孩子容易被物质所诱惑,久而久之就容易耿耿于怀。所以从小被损的孩子成人以后自尊心特别的强。那跟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所以的话呢,你这个孩子要富养,你看这个天龙八部里面的段誉行走江湖的时候能高能低,能上能下,因为他是富养出来的。但什么也可能出现另外一种现象,就是有些穷养的女孩子嫁得更好,有的富养的女孩子嫁得不好,因为富养的女孩子太相信爱情,难以明白世间的险恶被利用,熔以上凤凰水晶兰的大而穷养的女孩子,她更知道生活的不容易,所以它容易抓住机会,再加上懂事勤勉不胡闹,自尊自强,有时反而婚姻幸福。就说是在富养的问题上没有完美的选项,叫有得必有失,所以呢,我主张孩子要富养,不是砸锅卖铁,家里穷,孩子也要承担起家庭责任啊!就是说在能富养的情况下就不要刻意的穷养那么孩子的生活水平,他当然是跟家庭的收入状况相匹配的。如果家里穷,孩子富养的方法,不是给孩子很多的物质财富而是不要让孩子心理上有匮乏感。就是贫穷和贫穷感是两回事。孩子实际享受的物质没关系,他是一个孩子的感觉问题。富养不是溺爱,不是培养巨婴,寄生虫。富养的原则是满足需要但不助长欲望。穿衣服穿品牌没问题,但也要培养对品牌的鉴赏。但是呢,你满衣柜的衣服经常用衣服向别人显摆,这个就不对了,衣服身上穿的穿的有品质是需要,但是炫耀性的购衣,这就是欲望,

    安全感的层次和来源,安全感首先是要让儿童或者成人免于恐惧,生活在一个不安全的环境当中,比如说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的环境中,儿童会受到严重危害。如果儿童生活在一个不安全的校园环境中,比如说校园暴力,同伴欺凌老师喜怒无常那么儿童也会受到严重的危害,有时候成人把孩子带不进校园,孩子不愿进校园,家人也不知道是咋回事,硬把孩子令到校园里边,老师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其实是儿童感觉到了危险这种危险家长看不到,老师看不到,孩子为没有办法表达,但是真实存在的,真实存在的不是危险,而是孩子的不安全感是实际存在的。

    更多的安全感指的是秩序感,在一个健康正常的社会里,毕竟暴力之类不是常见的那么更重要的是秩序感,秩序感能够确保对未来的预期,所以我们对于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来讲,首先是要有秩序,其次才能讨论什么样的秩序是好的秩序。每逢乱世总希望有个专治统治者,哪怕是希特勒,因为他能建立秩序。哪怕这种秩序是以牺牲自由为代价的。如果班级没有秩序朝令夕改,对孩子损害最大。如果班级有几个违反秩序,却始终得不到惩罚的学生,然后对其他的孩子伤害也很大。

    安全感除了反映在这个秩序上人身安全上,秩序感还反映在认知上。马斯洛讲了人们偏爱熟悉的事物,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喜欢停留在舒适区,人是偏爱一致性讨厌不一致。所以我们接受不了悖论的存在。一件事情a就是a,b就是b。我们接受不了既是a又是b,所有的事情都要给出一个解释,不能给出解释就不行哪怕是宗教的或神话的,只要给出一个解释我就明白了,就会有一种心理安全感。这种心理的冲动,叫确定性的寻求。确定性的寻求在科学哲学和宗教方面都有体现,我们经常讲的形而上的冲动,其实指的就是一致性的冲动

    世界一定有一个本源,而事实未必如此,但我们需要如此,没有上帝还要创造出一个上帝,因为我们需要安全感,需要一致性。如果不一致,那就是失衡状态,我们要通过努力,让认知回到平衡状态,因此的连爱因斯坦讲一句话:上帝不会掷骰子。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冲突让几代物理学家都非常烦恼,一定要发明一个统一场论。所以在数学美术领悟我们偏爱整齐惧怕混乱。人的这种心理机制我们也要清楚。但安全和自由是悖论,安全不自由,自由不安全,所以生命的艺术生活的艺术,他其实是在自由与安全之间寻找平衡。这种平衡的就是中庸之道,我们有时候把我们的教育学也叫中庸教育学。人追求稳定就是追求安全感,但安全感带来的是缺乏变化,缺乏刺激成长放慢,甚至停滞缺乏机会,人要成长就要离开舒适区,离开舒适区就是离开安全区,让自己进入到攻击状态,比如说换工作就是进入到危机状态,带来危险,再来再来,可能再比如说挑战未知,让自己进入危机状态,带来失败的可能但是也带来另外的可能。那么这就是带了一个问题,就是你更何况安全还是自由?我们会说我们都渴望自由,有一本书叫逃避自由,其实按本能来说我们渴望安全。所以生活的艺术实际上是权衡的艺术,他是选择的艺术,选择本身没有对错,但是任何选择都有成本,我说为什么叫低品质的勤奋?为什么讲刻意练习?因为低品质的勤奋,就是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喜欢做会的题目。刻意练习就是要挑战难题,我们一方面强调安全感,一方面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安全区。人生有没有自由算法,在安全和自由间找平衡点,找朋友都有自由算法,比如37%,比如应该在评论26.1岁时确定结婚对象等。人生的最优算法一直存在。我们在认知上有个算法认知上有一个算法叫认知发展区,就是讲的最近发展区,那最近发展区就是舒适区与恐慌区之间的区域,那么舒适区就是安全区,恐慌区就是危险区,在舒适区跟危险区之间就是发展区。这是安全跟自由之间的一种平衡。我再举个例子,你从你的财富当中拿出多少级来投资,你追求安全把钱放银行里,家里面也行,但是你没有收益,你的资产可能在缩水,但如果你投资,投资有风险,你可能会亏,普通家庭有一个4321原则,40用于供房和其他方面30用于家庭开支,20银行存款10用来买保险。这就是算法。

    最坏的情况我也能接受,这就是算法。心理学就帮我们计算的,把自己坑的够呛,有人投资把一辈子积蓄搭进去了,到了最后很惨,要么自己不敢去做一辈子浪费了,都是算法,心理学只是告诉你原理,同时帮你做出尽可能理性选择。现在这个选择都可以通过大数据量化。教育就是把孩子推出舒适区,进入发展区,不断地进步。那不仅仅是在知识学习领域,你包括了人格发展问题解决等等,都是这个逻辑,那我们对自己难道不也是这样?啊,当然在这里,我们要把安全的安全带却很快乐,因为现在的生活很多时候是安全的,但是我们没有安全感。我们不要体罚和羞辱孩子,是我们的底线。体罚和羞辱是利用安全感去控制孩子。惩罚是等值的,司机知道违反交通法规扣多少他心里是知道的,上路是安全的。如果交警按照喜怒无常处罚,司机走在路上也是不安全的。他也没有安全感,他就不敢大胆敢开车就影响他的驾驶证,所以还是要有稳定的安全感。

    我们三层第一二为个人需要

    三四为社会需要

    第五为个人最高层次需要,

    然后我把它分为三层的时候,这就是一个从个人到社会再到个人的过程,就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再回到自我过程,那他的逻辑很清楚,越是底层的需要,越是优势需要。关关这些需要,我们可以初步行成结论,第一这些需要是同时存在的,但是处于不同的状态,可能是优势状态可能是从属状态,可能是潜在状态,一旦发生经济危机,找工作困难,这个时候生存需要就占据优势地位,你只想找份工作养家糊口,同时也希望获得认同,获得自尊,但这个需要属于从属需要地位。如果经济危机长期存在这个危机就无法转化。人的所有需要是同时存在的,不能理解为一个替换一个,区别是优势需要,从属需要,潜在需要,有些人潜在需要永远没有转化成优势需要,

    所有的需要其实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处在不同的状态

    第二个就是正常情况下,相对低级的需要被满足,以后相对高级的需要会占优势地位,吃饱了,然后就想别的事情,更高级的需要,人永远不会被满足,然后比如说是你吃饱了,那么你就想要赢得别人尊重,但是一旦遇到经济危机,会有退到第一需要必须要吃饱肚子。

    比如孩子在教室里没有安全感,他就会退回到安全感,分配到学习上的精力就会少了。归属爱自尊都会受到影响。积极的需要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形成情结,影响更高级的需要,甚至高级需要永远没有办法成为优势需要。相对低级的需要过度得到满足而且滞留也可能形成情结,导致更高级需要无法成为优势需要,这就是溺爱的情况

    第四,高级需要成为优势需要也可能导致对低级需要的超越,

    启发:永远不要受困与低级需要,而要始终朝向高级需要,要避免低级需要长期成为优势需要,结果受困的是自己的人生。

    要意识到需要的复杂性,保持需要之间的平衡,特别是为高级需要留出可能性的空间,

    必要时降低对生存的需求,将能量聚集在高级需求,从而完成超越,超越后会发现低级需求进而被解决了。

    对教育的启发是:

    要满足孩子必要的需求,尤其是低级需求,比如秩序感等等。如果没有满足就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引导培育创造孩子的高级需求并满足他,

    现在教育最大问题是功利化,如果看不懂结果很难坚持,我们要努力引导孩子估计孩子释放本性,提高创造性,努力帮孩子寻找生命的意义。一旦头脑中有对意义的寻求,有超越性的需求,孩子有可能超越眼前的低级需要,甚至超越同伴对他的评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魏校《动机与人格》第二课时记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cfs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