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再看《好好说话2》这本书,是由奇葩说的几位辩手联合写就的,讲述说话和情商方面的十分具体现实的例子。
其中让我深刻的一个观点是:"不要成为一个话题小偷"
好为人师
讲"话题小偷"之前,我想先讲下另一种讨人厌的行为——"好为人师"
好为人师,最可能的问题就是过于想要表现自己。这点我有深切的体会。
好为人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摘抄别人智慧的结晶,来显示自己的水平,第二种方式是,用未实现的东西来刷现在的存在感。
比如:我在大学时,做过一件事很被自己同学诟病和讨厌,那就是我拼命在朋友圈宣传得到的"财富自由之路"。这个课程真的太好的,学了就是几个亿的收获(夸张手法)
在当时我并没有打算借此来显示自己的水平,但是我确实有一点做的不对,我在用我想象中的未来的结果,来刷现在的存在感,企图影响和教育他人。本质是上来说,我就是在"占便宜""刷存在感"。
话题小偷
而话题小偷,其实是一种隐晦的讨人厌的行为。
话题小偷,顾名思义即是这个话题不属于你,属于别人,而你偷取了这个话题。
你的朋友兴高采烈的开启一个话题,打算分享自己的惊喜。但话题小偷就会打断对方继续分享的行为,抢走这个话题的主导者地位,因为自己非常熟悉这个话题。
不仅如此,话题小偷还会把朋友新发现的那些东西驳斥成落后片面的知识,进一步打击别人。
对话一:
"诶,你知道那家菜馆吗?"
"知道啊,我还是那里的vip会员呢"
"哎呀我在那家餐馆吃到一盘菜特别好吃"
"你太不懂了把,这菜只是中下水平,你真不会点菜。他们的招牌牛肉是一绝。"
对话二:
"诶,你们去过澳大利亚吗?那里的风土人情好棒,还有袋鼠。"
"这算什么。你第一次去而已,我在澳大利亚读书呢,看什么袋鼠,黄金海岸才是澳大利亚旅游的精髓"
这类对话,表面看上去,没什么大问题,朋友之间聊天。但其实这样的行为,损害了朋友分享的热情和积极性。
尤其,存在一部分人,闯过天南海北,看过许多书籍,这么人懂得特别多东西,什么话题都能长篇大论,侃侃而谈。这样的人,若不收敛自己分享的欲望,那么他们的学识,反而成为刷存在感讨人厌的东西了。
不要一棒打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有人会问,知道了这点之后,难道我们跟朋友聊天的时候都不能展示自己的学识了吗?
其实不然!这里涉及分寸的把握,和具体的情况。
在对话二中,当朋友表示出了想要分享的意愿时,你正确的做法是先不急着成为话题的主导者,即使你对这个无比熟悉。当你的朋友非常开心的分享完自己的收获之后,你可以再他的基础上继续补充,拓展这个话题的深度和广度。
另一种情境,你的朋友问你:"你看过金庸的书吗"。由于金庸先生是个非常有名的作家,看过他的书很正常,大多数人都看过都了解。那么你朋友大概率是想找人讨论,而不是分享。
总的来说:学识更多的人,更应该警惕成为一个"话题小偷"。学识只有在不作为武器的情况,才会被人敬仰佩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