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的生活中,无论是媒体,还是我们自己,都给心理学加上了极其浓厚的神秘色彩,比如我们常见的“潜能提升、心理操控、色彩星座、催眠读心等”,从而使心理学看似无所不能。
心理学将人(多人/群体,而不是单个人)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研究出来,当一个人出现了某种行为,我们就可以大概率的推测出TA当下的心理活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心理学家能读心的原因。
如何判断什么是心理学呢?
最简单的方法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看:
1、批判性思维
心理学不相信个人的智慧,更相信科学的方法,而科学方法的本质是证伪。不可证伪的结论,就不能真正成为心理学的研究结论。这也是为什么当代心理学家不太认可弗洛伊德的结论,因为无法证伪。 心理学家也不相信那些能回答所有问题的绝对真理,但相信对所有问题都应该有一个相对正确的答案。
2、概率性思维
心理学跟很多自然科学不一样之处在于,心理学家更愿意相信任何人的行为都是概率性的表现,也就是说,它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会受到其他随机事件的影响。
可以说心理学是一门很容易让人误解的学科。因为在很多时候,人们对一些事情的分析与心理学研究结论不一致。比如,心理学研究发现“青梅竹马的婚姻很难成立,婴儿并不是有奶便认娘,性格并不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等等”。每个矛盾、怀疑、疑惑的时候,我们到底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还是相信心理学的研究呢?
此刻,概率性思维就至关重要了。
不知大家是否听说过赌徒谬误?就是说如果你在玩游戏时,用硬币已经连续掷了5次正面,那么第6次是掷正面的概率大还是掷反面的概率大。估计我话音未落有些人已经脱口而出了:当然是掷反面的概率更大。真对不起,不对!你这就是赌徒谬误。正确答案是第6次掷正面与掷反面概率一样,都是1/2。
同样的例子“比尔盖茨大学辍学后成为世界首富、某一个人买彩票中了500万等”,我们更容易被单个的鲜明案例所影响,而忽略了背后的逻辑和概率因素。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容易被那些伪心理学所欺骗。
心理学与我们而言,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 为什么熟悉?因为心理学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每个人都能对心理问题说上几句自己的看法,同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离不开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
为什么陌生?因为心理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潘菽先生的“新三界说”将人界作为最高界别,而心理学就是一门探讨“人界”的学问。要了解和学习心理学,一定要有些人生阅历,要了解生物学知识,同时既要具有自然科学的精神,又要有人文情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