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梦华录》中,我们看到了杜长风这一憨憨的夫子形象,在学生站远时,连人脸都看不清,想罚个抄书,因看不清人脸,都能罚错学生,简直是妥妥的近视眼代表。
那么古人如果近视了,是否能像现代人一样,通过佩戴眼镜来解决生活的不便呢?戴着这些疑问,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据考古研究发现,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放大镜的出现了。目前出土文物中最早发现的放大镜,来自于东汉广陵王刘荆墓,是水晶材质做成的。但是用放大镜读书写字,还是自从杜长风生活的那个年代——北宋时期才开始的。马可波罗曾在1260年记录元代有人用眼镜看东西,这个时候的眼镜还是水晶制作的,非常昂贵,不是普通百姓所能拥有的。
那么对于普通百姓,在眼镜流行之前的时间里要怎么办呢?
大家主要还是靠中药以及针灸治疗。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70余种治疗近视的药物,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提出了81种治疗眼病(包括近视)的方法,宋代窦汉卿《针灸标幽赋》中有针灸治疗法,明代的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菖蒲放于桌案,夜间观书,收烟之患”,“专服黑豆和枸杞,并佐以洗目法,半年而愈,凡十余年,目光如旧,灯下可作细字”等治疗方法。
那么对于普通百姓,在眼镜流行之前的时间里要怎么办呢?
大家主要还是靠中药以及针灸治疗。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70余种治疗近视的药物,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提出了81种治疗眼病(包括近视)的方法,宋代窦汉卿《针灸标幽赋》中有针灸治疗法,明代的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菖蒲放于桌案,夜间观书,收烟之患”,“专服黑豆和枸杞,并佐以洗目法,半年而愈,凡十余年,目光如旧,灯下可作细字”等治疗方法。
历史上耳熟能详的几位大家,原来竟也是近视眼的代表。像我们熟知的白居易和欧阳修就位列其中。白居易有40多首描写眼疾的诗歌,比如“散乱空中千片雪,朦胧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在肝家。”欧阳修更是因为近视,眼睛看不清文字,所以每次都让身边的书童念给他听。
像我们现代人佩戴的这种,架在鼻梁上或者挂在耳朵上的双片玻璃眼镜,是直到13世纪才开始在欧洲出现的,并在明代的宣德年间传入了我国,据说是由南洋国家进贡而来。但是直到清朝,眼镜才开始被大家普遍使用,而且一开始也只有皇帝才有,因为是传教士当作礼物献给皇上的。后来到了15世纪,由于民间眼镜作坊的发展以及价格的亲民,普通人才开始使用眼镜。其中,在清朝时期还出现了一位狂热眼镜粉——雍正皇帝,据说他有35副定制款眼镜,紫禁城的宫殿也有专门为他设置存放眼镜的地方,以便他随时取用。
关于古人制作眼镜,还要提到一个名人——孙云球,他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年代。他的贡献在于他创造性地采用水晶为原料,磨制成各种凹凸镜片。他还创造了磨制镜片的牵陀车,经他一番悉心研究改进之后,根据近视、远视不同情况,“随目对镜”,也就是早期的验光配镜,可以使人们配到适合自己度数的镜片,“以年别者老少花,以地分者远近光”,从而使视力得到矫正。
眼镜的发明可是古人历经千年,通过不断改善人体工程学、材料学研究、制造业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等诸多措施,才逐步解决了普通百姓的近视问题。此时此刻,我摸了摸正佩戴着的眼镜,竟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超越眼镜本身的历史厚度!感谢为这一造福人类的发明而不断努力的古人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