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非正经非专业人士痞子沙又来了,今天,我们继续交流关于诗的一点心得,不为作诗,只为博大家一乐。
古诗文的追求——新
古人为什么喜欢作诗填词?其实,他们热衷的并不是诗词,而是一种追求。
这就像生活中,有人喜欢看书,有人喜欢游戏,有人喜欢旅游,有人喜欢收藏……其实他们喜欢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沉迷置身其中的那种感觉。
欧阳修有过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人对于古诗词(文)的喜欢也不仅仅在文字之中。喜欢看书的朋友,就能很容易体会,有时候看书并不是因为书本身,书只是一个媒介,让人能够进入一个精神的世界。
古诗词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古诗词像是一个“江湖”,里面有怀古派,离别派,边塞派,山水田园派、行旅派、闺怨派……
先看看古诗词中的山水派,是非常大的一派,相当于武侠小说中的武当派。山水派追求的是通过诗词,传情达意,怡心养性,所以在他们的诗作当中,有很多神来之笔。我们先说说山水派掌门人——谢灵运。
谢灵运是南朝宋极为有名的山水诗人,他的诗大多描绘游玩的地方,或曾为官任职地方的山水景致。他不仅是我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而且他在世之时的才名已被誉为“江左第一”。据说几乎他的每一首诗创作完成之后,只要传到京都,一夜之间士庶皆遍,他诗作中的写景佳句自然也成为人们竞相模仿的对象。这颇有点像我们今天的超级明星,每出新曲,红遍大江南北。
聊完山水派,我们再来看边塞派。
边塞派代表队可以说人才济济。边塞诗派是盛唐时期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诗人以高适、岑参为掌门代表,所以也叫高岑诗派。
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
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
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能表现盛唐气象。
其诗人除高、岑外,还有王昌龄、崔颢、王之涣等。
边塞派的追求和山水派的追求形成鲜明对比。
与山水派寄情山水隐居田园不同,边塞派多怀报国之志,建功立业之心。所以这一派的作品中自有大漠边塞风情,独成一个世界。
大家发现古代诗人的作品追求是什么了吗?
我们从最早的《诗经》开始。
《诗经》包括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的《风》是地方百姓唱的民歌,《雅》是贵族集会时唱的,又分为《大雅》和《小雅》;《颂》则是祭祀祖先时唱的歌。
看出来了吧,《大雅》和《颂》,估计都是贵族献唱来的,不少是赞颂天子、赞颂祖先,内容大都是祖先好伟大、天子真英明,所以后人评价也都一般般。至于《小雅》,内容大多是劝谏国君,好好治理国家、爱护百姓的诗歌,后人就欣赏多了。
由此可见,古代的诗大多是唱的,和今天的歌曲一样,唱出人们的心声,唱出人们的生活。
所以,古人在写诗的时候,最基本的追求就是表达自我。同时让更多人接受。就好比一个人唱歌好,如果只是自娱自乐,时间长了也无聊。如果有观众欣赏,那就大不一样了。所以好的歌手或者行吟诗人,都是边走边唱,到处开“演唱会”去传播自己的作品。
诗人的第一阶段追求是表达自我,进化到追求的第二个阶段就是雅俗共赏。
这一点可以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星”所写的作品中感受到。他们之所以获得诗仙、诗圣、诗魔的称号,和他们作品被广为传颂是分不开的。
另外,诗歌要传唱,必须朗朗上口,所以诗词天然要具有一种音律美。而没有音律美的作品当然也就无法传唱,无法流传。
接下来诗人们遇到一个大问题——因为有很多人在做各种各样的诗,所以总会有一些题材有很多人创作过,久而久之,在各种作品中,难免就会出现相似之处。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诗歌的困境。如何解决呢?
唐诗之后,诗人们为了跳出这个困境,于是尝试各种创新。词,也被称为长短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词,依然没有脱离诗歌的范围,但是毕竟形式上富于变化,更带给人们新鲜的感觉,于是也自成了一个“词时代”。
而到了现代,伴随着白话文运动,又产生了现代诗,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古体诗已经凋零。主要因为现代的一些诗人,让诗脱离了生活的本源,一味标新立异,使诗成了个人的某种标签。现代诗就像失去根的花,即使再美艳,还是会凋谢。
而词又有所不同,例如很多歌曲,因为继承了诗歌表达情感的作用,仍然被大众喜欢,所以还在延续。
俱往矣,但是古人在诗歌文学上的追求,追求极致、追求创新的精神,依然是值得今天的人们用心体会的。
人类正是有了不断追求的精神,就像夸父逐日一样,向着光明一路奔跑,这个过程本身就是非常悲壮的。只有不断追求创新,才能够发挥生命的光,才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所以从这个层次上来说,诗歌有了独特的新意,也就有了生命力。
相反如果诗歌千篇一律,没有半点原创,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古诗词(文)如此,生活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淋雨·穿林帮——不正经的痞子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