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努力要做到的是保证基本写作状态的健康,这样来分配我的精力:首先用于写不发表的东西,即我的私人笔记,它是我的精神生活的第一现场,也是我的思想原料仓库;其次用于写将来发表的东西,那应该是一些比较大而完整的作品;只允许花最少的精力写马上发表的东西,即适合于媒体用的文字,并且也要以言之有物为前提。我一定这样做。3
【在写作这件事上,我其实是有点愧疚的,因为按照周先生的划分,我现在的写作是属于不那么健康的写作状态。那什么是健康的写作状态呢?周先生认为,“首先用于写不发表的东西,即我的私人笔记,它是我的精神生活的第一现场,也是我的思想原料仓库;其次用于写将来发表的东西,那应该是一些比较大而完整的作品;只允许花最少的精力写马上发表的东西,即适合于媒体用的文字,并且也要以言之有物为前提”。
我在前几天的文章中写过,自己从小有一个作家梦,希望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那“变成铅字”即意味着发表,并且还是那种“狭义的发表”,也就是在纸媒上发表——这有点旧式文人的情怀之所在。所以,对于我来说,如果有一个不错的发表机会,那我可能会抓住的,不能说多么主动地去抓,至少也不会很被动,那么,这样一来,自己就有点为了发表而写作的感觉,可能我主观上并不想这样做,但客观上会影响到我,我会潜意识想:写什么样的能发表?怎么写能发表?
但还好我并没有这样做,刚才那些充其量只是一个最坏假设,因为到目前为止,我写的东西只在我的文件夹里保存着,其中一部分放到公众号或其他平台,并没有去投所谓的纸媒,甚至几乎也没投过电子媒体,虽然期间也有一些公众号约稿,但我基本上是婉拒了,主要是因为我认为自己现在写的文字,虽然我也称之为文章,但最多也只是“正式化的口语”或最原始状态的文字材料,如果从选材、立意等角度分析,好像会经不起推敲。
所以,我觉得还是像周国平那样,把这些文字当成我“思想原料仓库”吧,暂时就不对外“开放”了,至于关注这个公众号的朋友也能看到这些“原材料”,我觉得那就用缘分来解释吧;对于一个很少宣传的公众号,能找到它已实属不易,若能关注到现在,好像只有用缘分来解释了。
这样看来,我好像也不用那么愧疚,至少我也是“我手写我心”,写“精神生活的第一现场”,每天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真没想过“能不能发表”、“将来会不会发表”,只是想单纯的记录,也许哪一天有人认为这样的记录很有价值,也许有人会对此嗤之以鼻,我觉得这都没有什么,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生活,记录经历生活时的那些稍纵即逝的思考,是我擅长的,也是我喜欢的,至于能不能发表,那不是我考虑的,也是不会考虑的。
如果说,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与喜欢的一切在一起,那么,我所理解的生活方式,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以上记于合肥2020年4月29日星期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