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天才少女》这部电影。
电影中小主角Mary有着过人的数学天赋,抚养她的舅舅Frank却只希望她像一个普通小孩子一样成长,因此拒绝了校长推荐的全奖学金的少儿天才名校。Mary的外婆知道后,不惜和儿子走上法庭,试图争取抚养权,并坚决希望Mary的数学天赋以得到施展,想尽一切办法训练她,希望Mary像她自杀的数学家妈妈一样,名字载入史册。
影片中非常高潮的一段情节是,Frank律师质疑外婆并不具备抚养孩子的资格,因为她根本不懂得尊重孩子、爱孩子。在Mary的妈妈还是个小女孩时,Mary的外婆对自己的女儿过度严厉,不准她早恋、不参加其它的游玩活动等等。Mary外婆说,我要努力地帮她完成她在数学上天赋的展现,的我是绝对不会因为没有给她买一辆自行车而难过的。
这场亲人之间的“战争”就这样僵持着,舅舅希望Mary只要过的快乐就行,外婆则希望她功成名就。电影的结束给了一个合理的方案,七岁的Mary一半时间和大人一起学微积分,一半时间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
电影的结局时常总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皆在欢喜。
而真正的生活,更多的时候却更像是电影的前半段。Mary的妈妈小时候被她的妈妈严格训练,后来成了有名的数学家。但是在生下孩子之后就自杀了。Mary的舅舅Frank,应该是家里不怎么管的孩子,中年时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没有固定的工作,更没有丰厚的收入,生活处处艰难。
电影的总体基调是在讨论着爱和尊重的问题,也在试图教育一些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
我却想说另一个问题:作为孩子的我们,到底是希望怎样被对待呢?
如同我在上面发的那段微博说的一样,我小时候属于放养类型,父母几乎不干涉我的任何学习、兴趣爱好,更谈不上严格要求什么了。所以有时候会想,如果在小时候,被严格管一管,是不会变的比现在更好呢?
在那段话发到网上后,看到一些朋友的讨论。有一部分跟我一样,小时候就是放任性成长,啥也学会,于是倒是有些懊恼。另一部分却是恰恰相反,如同Mary的外婆一样,训练技能、不准早恋,不准到处玩。这样的孩子,真的都掌握一些技能,或是从小学业一直优秀。但内心却也很不快乐,因为他们觉得失去了很多自由和爱。
我诧异地看到,无论是以哪一种方式成长,似乎都不是圆满的。也许你会说,这是两个极端,要么狠狠地管,要么不管,总有中间部分存在。依我所知,几乎没有人是控制好一个良好的平衡点的吧。
像是说到一个死结上,解不开,又放不下。
依然得抛开何为正确地教育一说,回归到自己身上看问题。我们到底是要追求只有快乐的人生,还是得不断地精进训练自己呢?
带着这个问题一再地思考时,想到有一回在游泳时。看到旁边的一个爸爸在教儿子游泳,小男孩紧张地抓着游泳圈,爸爸跟他说:你总是得呛几口水的,但是没关系,我一直站在你身边,你一定不会累死或是淹死。如果你还是怕,你也可以不下水。那你的其它小伙伴会玩,你不要难过。或是等你长大了,不要后悔。如果你还是想学,就按我的方法好好练,在学习中也要自己寻找到快乐。
其实,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单纯的自由和快乐和只追求盲地精进都是伤人的,尊重和鼓励,两者融汇在一起,才是最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