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种现实的幸福可能——《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一种现实的幸福可能——《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作者: poppibear | 来源:发表于2021-12-21 16:39 被阅读0次

    —你幸福吗?

    这样的问题问来让人莞尔,又不禁陷入沉思——我幸福吗,抛开我们当前正处于的悲伤或喜悦情绪,我幸福吗;即使能给出一个四舍五入后的答复,对于这个评断的依据,我们是否有把握呢?

    而无论当下是否感到幸福,我想大部分人都在追求幸福;无论现在如何评断幸福,我们大部分都曾,正在,或将永远会去寻找衡量的方法。这样的寻找不会每天出现于案头;然而在我们独处、在我们放下工作、屏蔽掉这个时代永远消费不尽的信息时,它会浮上心间,让我们短暂地自我审视,问询和尝试给出答案。而我们能否获得幸福,获得怎样的幸福,全在于这个答案。

    自己也是在这个答案的寻找中读到了这两本书,当然在此之前已做过不知多少次尝试——找寻不会一蹴而就,这两本书也不会给出那个“终极的答案”(如果存在的话)。与之前或形而上的哲学指导或完全放弃价值讨论的当头棒喝不同,这两本书给出一条温和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路径,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但是一个能让自己感到确定的答案。

    相较于大部分哲学或者心理书籍而言,书非常好读,一方面由表及里的对话方式非常流畅,另一方面许多生活中重大问题(毋宁说符合自己)的例子也很有感。两本书最核心的逻辑实质是哲学的,即怎么看待自己和世界,在此之上,论述了人应该如何生活(即处理和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不少论点违背常规的认知,也正是这些不一样的思考让我有确定感,有相信的意愿。书里探讨的问题很多,先记录些自己觉得重要的理解。

    无法改变的事实

    在人之间,才是“人间”

    人均社恐——真实也好,标签也罢,社恐之外我们终究还是渴望温暖;即使不在乎孤独,我们终究要生存,而生存就需要协作,需要交往。所以“如果一个人就好了”这样的问题没有必要,因为没有可能。

    命运就是不公

    人间不值得——好像生活中大多是不如意,尤其和他人相较之下,总有难平之意,然而这就是事实——每个人被赐予的就是不公平的,有的如在天堂,也有的低若泥淖,再怎样气愤或气馁,这些都无法改变。

    我不是世界的中心

    人不能,也不该——我们没有办法理解或容忍的,不一定是错的,每个个体都有行止的自由,世界不是围绕着我运行,period.

    既然不能改变,我们唯有接受,并以此为出发点,探寻更好的活法。

    全新的认知

    过去不重要,未来也不重要,唯一重要的只有现在。

    无论当前我们的不满是过去怎样的苦难造成,都不能成为决定我们现在生活方式的因素;无论对未来的期望有多困难或动人,既不能成为我们目前无法幸福的借口,也不应该成为可以不在乎当前幸福的理由。人的能动性仅仅存在这一秒的霎那间,人的行为仅决定于我们这一秒对世界的解释,人是否幸福也仅仅是这一秒中对自己的评价,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如果我们这一秒不感到幸福,又怎么能确定一天,一周甚至一年后的幸福。

    他人的想法无法强求,所以一定程度上也无需在乎

    既然我们不是世界的君王,同时人天然是社会人,那么人的相与和相与中的矛盾亦是必然;所谓社恐,是恐惧社交中的困难和伤害,之所以困难或收到伤害,是我们在行使自己意志时受到了阻碍。关于怎样面对这种阻碍,书中提到了课题分离,即要明白哪些课题是自己的,哪些课题是别人的,对他人课题干涉的结果往往是烦恼。

    这种讲法很豁达,也一定程度上是虚无,并且某些情况下难以分离。比如两人协作的一份工作,各自有不同想法,又没有资源两种方案都进行尝试,这时候必然要进行妥协,这样的课题怎么分离呢?我的理解是这同时涉及到两个人的课题,但课题不是要说服和战胜对方,而是把事情做好,依次为出发点如果最终依旧无法判断优劣,可借助三方的经验来予以判断(如果不信任三方,可以四方,如果没有任一方可以接受,那就要审视下自己的课题究竟是什么了)。

    这还仅仅是工作这样浅淡交际中遇到的课题重叠,关于家人之间会更复杂,但永远要记住我们的课题不是赢而是爱。

    人生不是和他人的竞争,而是自己的朝着爱攀登

    人是否幸福说到底是对自己主观的评价,这种主观正是幸福最神奇之处,它受客观的现实影响,但主观权重的range又可以千差万别,可以纠结在仅仅一件事上,又可以几乎不受现实的影响。而最常见的评价是以他人来做参照物,以他人的评价来取代自己的评价。这样做不是因为满足社会主流的期待更有意义(艰巨),反而是因为拄着外在的拐杖行走更加简单——有了拐杖就不用自己学习双脚走路。

    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的幸福永远依赖于外在的评价,而别人的评价如前面提到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今天我们收到了几个点赞沾沾自喜,明天或许就要承受几番诋毁——我们失去了幸福的主动权,没有幸福的确定感。

    而且外在的评价标准往往是我们所在社交圈中的头部指标,这样的标准像驴背上主人擎着的萝卜,是我们拼命竞争,却似乎永远够不着的奖赏。

    所以想要把幸福攥在自己手中,就要把这个评价标准拿回自己手中,不再依靠他人的认可来评价自己,而是由自己来评价自己,人生不是和别人去竞争谁更好,而是要问自己的当下是不是好。

    而关于什么是好,是书中最颠覆的论点——即使我什么都不做,即使我们在各种现实评价标准上都输给他人,只要我存在,就已经是好的了。不是我多么富有,多么迷人,多么博学,多么可爱,而是我本身的存在,对我自己,我的家人,我工作的伙伴,对整个世界都是有意义的,因为没了我,哪怕无线接近于零,世界也失去了那么一点点可能性。

    所以反过来,无论我当前怎么样,我都足够好,现在要做的只需是去爱那些同样好的伙伴。

    幸福的挑战

    接受现实,获得了新知,幸福在望却充满挑战。

    人类的思维定式

    一直到高中毕业,自己都是别人期待中的样子,以此为目标的自己也误以为这就是幸福的要义;直到大学这个目标没有了,父母和老师不在提出更多的要求,自己的拐杖一下子不见了,人生变得迷茫不知所往;后来和更多人的交往中发现不只是自己,许多人都有着同样的困扰,从而以为是我们这一代人共有的特征;直到这本书点出,不同于其他生物,人类智慧和力量的成熟周期差异如此之大,以至于很长时间内要依靠外在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而获得依靠的方法就是求得他人的认可,复合他人的期望,做个听话的孩子。

    但做孩子的时间越长,我们就越难长为成人,思维的定式让我们倾向于去寻求认可,依靠他人的评价前行,而不敢独立站起来。

    自由是磨练而非解放

    只要独立站起来,只要不再在乎他人的评价,我们就能获得自由,就能自己把握幸福,然而即使明白这些,我们有时也会害怕这么做,因为不要他人评价,就得自己评价自己了;就需要真正的面对自己去思考自己当前有没有真正地去爱自己,爱他人,爱这个世界了;就需要逼自己每分每秒都要认真生活了。

    所以自由不是解放,自由是风筝断线,没有了外在的束缚,是飞升还是降落要自己负责。

    不需要完美,只需要行动

    完美主义者和拖延症“患者”最常的借口是现在还不具备条件,总有那么一天我能做得比所有人都好;而事实是我们没有把握会有一天具备那样的条件,有那样的条件我们也不见得比别人更好;而我们压根儿也不需要做的有多好,只要做,就比没做好。

    人生的意义

    现实、认知和勇气都有了,但仅仅做好当下就够了吗,人生的意义只是如此的小确幸吗?不需要有超脱眼前苟且的目标吗?

    书中给出的答案是人生不是一条连续的通往至高目标的线,而是无数个把握住此刻高光的点。因为如果是前者,我们通往终点这一路上的风景就都没有了意义,而我们最终却不一定能达成那个目标;后者却能让我们体会到每一个瞬时的意义,每个瞬间都是最好的瞬间、最佳的终点(就算人生在此刻戛然而止亦是幸福),而真正的终点到来时,我们也总会到达某个地方(somewhere),且既然每个瞬间我们都过好了,这个某个地方无论是宏大还是细微已都不重要了。

    这样的答案很虚无,但也很有现实意义,是我们能够去践行的方法,也像胡适先生在《人生有何意义》中说的一样: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自己怎样生活。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作梦之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去创造自己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作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

    现实意义

    关于书的一些理解说完了,不同于我们惯常的实用主义和效率主义,乍看起来很多观点都很理想甚至虚无,接近与信仰而非科学。这一点上的确如此,大部分论述在说应然而非是然,但现实生活、人的一生、思想和灵魂,也本不是能够完全核算和计划之物;以我们人类目前的文明程度,我们或许能找到一时一地一种不错的活法,却没有办法找到哪怕一秒内实用和经济的最优解,更遑论漫长的一生。所以这两本书中有悖常理的观点尽管看起来无助于现实生活的改善,但或许(私以为有很大可能)在更长远的生活中能够帮我们得到笃定的满足,因为:

    放下改变不了的,我们方能轻松前行;

    独立和自由,我们才能自己掌舵;

    过好每个细小的点,就是一串幸福的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种现实的幸福可能——《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dmx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