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渴望得到地位和财富,但其实一旦如愿以偿,我们的生活反而会变得更加糟糕。我们的很多欲望总是与自己真正的需求毫无关系。
——阿兰·德波顿《身体的焦虑》
01
Busy姐近期在换工作。
在求职、面试的这段时间里,颇有一些感触。
有一个印象特别深刻的面试,当时我坐在面试官的对面,回答了关于过往的工作情况和专业素养等一系列的问题,当聊到对企业方有什么样的期望时,我表示希望对方未来能给予更多横向发展的空间。
对方点头表示没有问题,她沉默了几秒后,又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你工作将近九年了,还有这么强烈的学习意愿?”
What?!
学习意愿跟工作年限,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说实话,这个问题当时已经上到我的嗓子眼了,呼之欲出了。
But,作为求职者的一方,当然不好这样直接反问啦。~( ̄▽ ̄~)
我的回答是:我觉得自己远远不够优秀。
这是实话,不是“会说话”。
因为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因为自己还能变得更好。
职场九年里,经历了迷茫期、探索期、瓶颈期、转折期、突破期,度过了个人转型、跨行的磨合阶段,我到现在依然认为,对一个职场人来说,无论世俗还是清高,努力都是一个必要条件。
有一个比喻,让自己变得更好,就像是往一个永远看不到头的山顶推巨石。你只有不断加之外力,才能艰难前行。哪怕你只想停在原地歇息,喘口气,也必须用力撑住。如果你什么都不做,巨石就只会往山下滚。你要止住下滑趋势并推回原位,就得多付出数倍的力气。
在职业道路上,保持着你对工作的学习意愿和自我驱动力,可以增加你的核心竞争力。
02
最近和朋友聊起各自的奋斗史,延伸出了关于金钱观和人生观的问题。
我们身边的社会圈子里,通常有两类人存在——
现实派 对金钱有强烈的渴望和企图心,把人生的意义与金钱、财富、名望直接划上了等号。
体验派 享受生命的过程,更关注自由意志下的体验,以丰富自己的时间经历为最终的人生目的。
认知是人与人之间最基础的差别。
现实派和体验派对于“成功”的认知无疑是不同的。
最近十几年,到处都能看到一句振奋人心的标语:赢在起跑线。
就这样一句简单的口号,撩动了现代社会千千万万人的焦虑,那就是用世俗的成功标准去定义每个人的人生意义。
世俗的成功重要吗?
对大多数人而言,当然重要。长期能够维持世俗的成功本身就代表了你为社会做过不少贡献,社会这才给予你足够多的回馈,让你拿着这些回馈满足自己的欲望。
整个过程说得直白一点,根本扯不上贡献和情操这些东西,就是一个欲望的流转和交换,你满足别人的欲望,别人满足你欲望,钱只是衡量满足了多少、重不重要的一个尺度。
显然,稍有智慧的人都不会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无休止地满足欲望。
体验派:生命在于体验,体验越多,意义就越丰富。而金钱的邪恶之处在于,让你忽略体验的过程,只关注回报。
现实派:这么说说当然很容易,但当你经历过贫穷,被现实磕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你很难不将所有的人生目标转向追求财富的成功。
那么,年轻人该拥有怎样的财富观?
金钱是价值的外在表现,是人用来换取商品和服务的中间态,应该是人生的副产品。除非你是职业投资人,否则它不应该成为你的主业。把追求金钱当成主业,你会变得斤斤计较,每天患得患失,最终失去生活的所有乐趣。
吴晓波说:
“金钱让人丧失的,无非是他原本就没有真正拥有的。而金钱让人拥有的,却是人并非与生俱有的从容和沉重。金钱会让深刻的人更深刻,浅薄的人更浅薄。金钱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同样,人也可以改变金钱的颜色。”
追逐金钱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把追逐金钱当作生命的唯一。
金钱至上的人,不能提取出真正的人生智慧。而贫穷最大的障碍并不是金钱的缺少,而是思维的匮乏。
03
我们每个人都有欲望,但欲望有强度和范围。欲望更强、范围更大的人,本身就更容易被现实磕到,因为他们在意的范围更大,在意的事更多,能忍受的程度也更低,于是,他们也更容易曲解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是个太大的话题,大到甚至可以写一本书。
无论如何,我们降临在这个世上,肯定不是为了固定地从这里到那里,然后光荣地完成使命。
财富也好,名声也罢,都是社会暂时寄存在我们这里的。我们只是获得了如何将其回馈社会的选择权,却并不在真正意义上拥有它们。而金钱离开了人之后,亦毫无意义。
我们已经双脚踏在职场的路上,就不要羞于谈钱,也不要耻于挣钱。
深刻地认识金钱、认识人生、认识自我,才能找到奋斗的目标和意义。
你知道,故事的结尾并不重要,生活唯一能确保我们的就是死亡。
我们最好不要让那结尾,夺走了故事的光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