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简书的日更已有40天,感觉不算太困难。我不是一个写作勤奋的人,所以每天只写一篇日更文,偶尔写两篇,不像有的写作者一天写好几篇文章,有的字数上万字,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
每位写作者在写作前都要问一下自己:“今天写什么?”特别像我这种没有存货的写作者更是如此。如果每天只是写一些小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每天千篇一律的写作当然不会太难,但是这样的写作没有太大的意义,写作水平也不会有太大的提升。要想让自己的文章有干货、有内容,简单的记录每天的生活是不够的。
当然,记录生活是最基础的写作,然而像流水帐似的记录,这是最低层次的写作。如果把普通的生活进行细致地描写,并在描写的基础之上,挖掘生活的深意,如此写作就又上了一个小台阶。我记得萧红在她的传记小说《呼兰河传》中写一辆马车在一条泥泞的路上行走的过程,精细的描写花费她好几千字的文笔,从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一幅图画。由此可见,作家萧红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描写的传神与精巧。
写作要想由小及大,由粗到细,除了需洞察生活的细节,挖掘生活的意义,还需有联想及融会贯通以往知识的能力,具有发散思维的本领。
我自己与许多人一样,喜欢读书,喜欢学习、吸取新的知识,感觉输入是使人轻松愉悦的事情。然而,在输出方面,往往具有较大的惰性,没有将自己以前学习以及吸收的所有知识融会贯通起来;所以在写作方面总是打不开视野,形不成多方位的联想,始终被一个瓶颈所限制。根本原因其实就是自己太喜欢待在舒适区,而不愿意勤奋地将以往的知识整合、梳理,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然后再输出与其他人分享交流。
这些知识的整合和梳理都可以形成我们的文章内容,只是我们需要知行合一尽快地动作起来,把以往的知识和想法提早地行成写作内容,尽快地分享出去。在记忆尚好的时候尽快地形成文字,以免时间一久便遗忘了许多知识点。
其实我们并不是没有什么可写,而是我们没有努力勤奋地去挖掘以往的知识内容,没有把学习到的别人的知识消化、吸收,并提炼成自己的写作内容和知识精华。
总结起来,我们可以按以下简单的程序来做:
1、认真观察生活,记录有意义的事物,并做细致的描写。
2、将以前读过的书,听过的新闻和资讯,尽快记录下来,并进行适当联想,将自己的想法形成文章。
3、多出去走走看看,寻找写作灵感和内容,用手机随时拍下美好的事物,这些图片可以成为我们文章的配图。我们的文章尽量用自己拍摄的图片,如果需要用网上的图片必须标明出处,以免产生纠纷。
“今天写什么?”以后将不是一个问题,勤能补拙,多读,多看,多观察,多思考,多写作,如此厚积薄发必有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