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会觉得自己知道的很少,真是应了那句话“书到用时方恨少”,有的时候有一点小想法,就是不知道如何系统逻辑性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所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想来想去,获取认识除了自我实践,就是借鉴前人旁人的经验。
自我实践。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多走出去看看,深入到当地去了解去感受,不要用旅客或者上帝的视角去俯视,也不要觉得自己是小农村来的,总是仰着头看别人。用平视的姿态去看待事物。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都会成为自己日后的积淀,气质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形成的。
学习别人的实践。世界这么大,我们要尽力去看,但是没有人可以看完;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自然到不了前一个时代。所以我们就只能借助外在的事物,书籍、电影、纪录片,通过学习去了解自己到不了的地方,先前没有触摸过的领域。
当一个人的头脑中有了经济、政治、数学、哲学、艺术、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看待一件事物就会多元化,认知和观点也就会立体起来。
所以多读书,不然你的三观就是由你的亲戚决定的。要学会理性的思考,不然所有的感官都会成为最坏的敌人。
逐渐发现,当一个人知道的越多,他的包容性就会增强,就像海汇集了无数颗水滴,就能海纳百川。因为见识的多了,不像青蛙一样只有井大的世界,可以看到不同的观点,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
起先受到多种文化冲击时,可能会自卑,可能会不理解。但随着阅历随着经历的增多,慢慢地会懂得先前不懂的道理。
从接受自己的无知开始,打破自己“都知道”的想法,承认自己的渺小。放眼整个宇宙,地球都排不上号,何况我们这些身如蝼蚁的人。用一种谦卑的心态去学习,去看战乱的年代,去看温馨喧嚷的闹市,去看富人的优质生活,去看底层人的悲哀。当看到了不能层面的社会和时代,对自我的认知也会加深。
就如我现在写这些看似无厘头的话,也是突破自己,尝试从感性的写作跳到理性的写作中。
厨房的打菜阿姨和美食专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没有系统理论的体系。
有些人一辈子就停留在感性中,不会客观的思考,动用自己的逻辑,所以就会偏激,没有包容性和容忍度。
无知来源于不知,但是知多更觉无知。知道的多了,发现原来生活不知这一种可能,还有很多千奇百怪的活法。
写于|202156 星期四 22:29
文|墨乐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