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学《木兰诗》的第一课时。我安排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把诗读正确、流利,再大体说说这首诗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再顺便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初步感知木兰的人物形象。
原本我认为朗读这个环节很轻松,应该十分钟之内就可以读得通顺流利,可真正实施起来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我们老师认为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诗句,他们却连读正确都有问题,尤其是班上的十几个后进生,文中有十几个字不认识,还有十来个多音字字音基本都是读错的,必须再次提出认读,且单独认读后又放回句中他又读错了,或者这一次读正确,下次读到那里又是错的。单个读,男女对读,小组读后再齐读,各种形式的读几乎都试过了,可最后再检查时,还是有那么几个读得哽哽咽咽,字音不清的。因此,只能把大半节课都用于读课文了。
虽然后面的任务没有完成,但我认为,要想学好一篇文章,先得读好才能读懂,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才能谈到文本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何写等。
只是也提醒我们老师在用文本教时,应教什么?怎么教?语文即重在语言文字的运用,都不能读懂字词,又怎么谈运用呢?教法教法,真的是教无定法呀,只能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学相长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