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

作者: 气球精灵 | 来源:发表于2022-04-08 23:45 被阅读0次

            这两天在上《老王》,这是我第一次登上讲台上的课文,课文讲完,但其中的“愧怍”是20几岁的我不能理解的。

          第二次是在国培计划中,听王君老师为临汾一中八年级的孩子讲这篇课文,从字词的听写、运用,再到对老王“活命”状态的分析,王君老师的课感情特别丰富,记得听完课,我们一干人等已经哭的不能自已,原来语文课这么有魅力,语文老师这么有魅力。从此,这篇文章成了我心中的高峰,我也期待能在课堂上有感情地讲讲老王,讲讲苦命人的善良。

          但苏教版的《老王》选在在高中必修二中,在初中任教的我原本以为和它无缘再见,部编版教材使用后,老王选在七下第三单元,这就有了我和它的第三次遇见。或许是因为内心太过珍视,或许是因为偶像难以企及的高度,总之,第三次遇见不太美好,我在竭力讲“活命”,却无法讲出杨绛先生高贵的灵魂。

            这一次,再次与《老王》相遇,索性没有用那么大的力气,朗读课文,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苦”,品味“善”,在杨绛先生高超的语言技巧中寻找情感解锁的密码。第一层的“愧怍”之情,孩子们很快读了出来:情感天平的不对等。接下来,继续朗读,读杨绛先生的“善”,品味杨绛先生的“苦”,那隐含在文中苦难中坚守尊重、关心的高贵的灵魂呼之欲出,接着提问:“她为何还将自己称为幸运的人,她为何愧怍?”再次朗读送香油中我的表现,原来这份愧怍中是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有时候接受也是一种关心,这是多年后的杨绛才领悟到的,是杨绛对美好自我的追寻,是高贵的灵魂所在。徐杰老师在这一层的基础上还在深刻剖析,我借鉴了徐老师的课例,补充钱钟书先生对愧怍的分析,进一步引领同学体会愧怍中的呼唤,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善良,这是杨绛先生的风骨啊。但是这一层次讲的仓促,补充资料不够丰厚,如果能把中国历史上其他文人:比如杜甫、范仲淹等的诗句引入,不知是否会更易理解呢。

          寻寻觅觅,因为珍视,所以思考。原来课要眉清目秀,心得眉清目秀,课堂活动得。深深感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dvu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