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饭吃完了。盘子里有几块啃咬得面目全非的馒头。实际上,那是一个糖三角,糖和浸糖的地方全都被啃了下来,没糖的地方都被保留下来。从不起眼的某个馒头块的边角处浸润的红糖才能依稀得到些判断依据,它曾是个完整的糖三角。
这是我和大宝吃糖三角后造腾的一片狼藉。
这个习惯(看不惯的人称为毛病)是我从小养成的。
小时候姥姥常说,“吃馒头尖长个”,于是,每逢吃饭,我经常悄悄一把抓住馒头的尖儿,五根手指同时用力,把馒头尖部分抓在手里,剩下一个凸凹不平皱皱巴巴的馒头底座。每逢看到这情景,姥姥一准知道是我干的,但她总是笑笑,然后把馒头底座吃了。
后来蒸糖三角,我只吃糖和浸了糖的里面那一层,常常把一个糖三角啃得惨不忍睹。弟弟妹妹后来也加入战团,常常造腾一小堆“馍口”(俗称剩嘴巴子)。姥姥看到了,除了吃饭时吃掉一些,剩下的“馍口”她有更好的办法处理:她把所有的剩的“馍口”都切成小块儿,然后加鸡蛋,加点葱花给吵成菜)俗称“炒馍”)。真的是喷喷香!一大盘子很快就能被抢完。
等到蒸包子时,就更有趣了。一个包子吃不完,掰半拉,等这半拉吃完了,还想吃可是又吃不完那剩下的半拉,于是就只掏馅吃,不吃包子皮。有时候因此闹笑话:比如爸爸伸手拿半拉包子要吃,到嘴边才看见原来没馅儿!哈哈哈……给平凡的生活增加不少乐趣。
现在为人父母,孩子也跟我儿时似的,常常只吃馅、不吃皮,我也总是像姥姥似的充满爱怜地笑笑,然后再或吃或炒“馍口”。
就让这些小小的乐趣留着吧!等孩子们长大不再需要我们了,希望这也能成为他们的快乐回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