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越深,越发觉得自己知识的匮乏,恨不得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提升自己。无奈为人母,为人妻,为人儿女,总得被烟火所绕,做饭洗碗,洗衣拖地,占去一大波时间。连闺蜜邀约逛街都觉得是奢侈。集合了碎片时间,看书,听书,集点滴感悟于小打卡,以此来激励前行。
碎片学习一、阅读《宽心》
《宽心》,星云大师的人生幸福课。是在重庆钟书阁书店买的,当时买下它只是为了有纪念意义。今天打开它,不觉很有收获感。人到中年,几经坎坷,看遍了浮世繁华,也经历了冷暖变迁,太多的世事难料,早已使自己磨砺的面目全非。曾一度没有归属感,不知道何去何从,在无边的泥潭中挣扎徘徊,失落、痛苦、没有了方向……现在想想,及其可笑,那只不过是一条小小的洪沟而已。之所以煎熬,是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去驾驭。生活如波浪,有波谷,也有波峰。在高峰时,且慢高歌,在波谷的时候,不必落泪;一浪翻一浪,一波过一波,便是彼岸。最终我们会明白,那个能渡我们到达彼岸的人,只有我们自己。内心强大了,污泥可以长出莲花,苦涩可以酝酿甘甜……
碎片学习二:听樊登讲《论语》
中午做饭时间,听樊登讲《论语》。看《论语》解读很多个版本,唯樊登的解读最有个性,他融心理学、家庭教育等为一体,把论语解读的通俗而富有感染力。比如他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之”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你学习了以后,你需要不断地练习。我们总有很多人学东西,学完以后就着急,说怎么还没学会,为什么这个知识对我来讲没有用。因为学了之后还要习,但是它能不能够成为你自身的一种自动的反应?当我们说一个人真正学会了一个东西的时候,他甚至不需要经过大脑里边的系统二的思考,他系统一就已经做了。核心就来自于大量的练习。所以“学而时习之”就是自修,“有朋自远方来”就是共修。然后“修”的目标是什么呢?最后能够达成“人不知而不愠”这样的一个高的境界。孔子对于人知不知道自己还是蛮在意的。不被人知道的这种痛苦叫(不被)感同身受,从古至今每个人都会有。那我们要想达到“人不知而不愠”的境界,别人就算不知道我们,我们也不会不高兴,我们也依然可以平静地对待,那我们就需要自修和共修一块儿来努力。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不能够只借助自己一个人拼命地努力。还需要找到其他人,给自己带来刺激,带来外在的信息。这样就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这个叫作第四种人际关系。所以《论语》用这句话,做孔子整个理论的开篇是有道理的。就是告诉我们后边,你要面临的是一个艰苦的求学过程。求学过程光读书,光背过记住这些话是不行的。你需要练习,你还需要跟别人互动。所以自修共修一起,最终我们达成的人格境界——“人不知而不愠”,我能够淡定地处理身边的这种毁誉。
碎片学习三:看睿师直播,听梁教授讲传统文化《弟子规》
晚上看睿师讲堂直播,听梁教授解读《弟子规》。无独有偶,梁教授解读起《弟子规》来,也是及富个性,她旁征博引,借用马斯洛金字塔原理来讲解人的五种需求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细细分析,弟子规的字字句句都是为了满足人的这五种需求而服务的,这规律,不是为某一时段,或某一领域的人设定的,而是为全天下所有人设定的,而经典的魅力就在于此……
碎片学习四:有感于牛俊峰校长的朋友圈动态
刷朋友圈,看到高山洞子沟小学牛俊峰校长发的动态:“如果觉悟不到,即使贵人一再提携,你也够不上伸过来的那双手”。颇有感慨,当今社会,才情当道,看多了无才居高位的尴尬,也生怕自己的才情驾驭不了有朝一日的贵人提携,所以,为自己定下提升计划,努力学习,每天逼自己进步一点点……不问岁月清浅,只为流年安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