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根线条道尽人生

一根线条道尽人生

作者: 鸣沙石丨写作群招人 | 来源:发表于2018-10-29 16:58 被阅读0次

10月27日参加Adina Bar-On(她的名字,“Adina Bar-On”,希伯来语意为“精致有力”,生日12.20)的行为艺术工作坊简直太幸运了,感谢田萌老师的帮助和安排。关于行为艺术我懂得不太多,所以我尽量从一个非专业人士的角度来谈谈独属于我自己的感受,或许对于其他人很好的理解Adina老师会有帮助。为了保证文章有价值,我尽量保持坦诚的态度来描述。同时因为英语不太好,有些地方可能会理解有误,请谅解。

工作坊练习随想

周六下午参加了工作坊练习,我带了一个金黄的桔子作为配合道具。主要练习了追踪这个道具的运动,体会和改变自己的边界。之后又分组进行了道具语言展示,确保所有的状态都是自然的,发自内心的。

这个练习看起来挺简单,在老师的引导下却打开了自己的感官,包括对物品的感知,对于我的道具来讲,以前跟它之间的链接只有“吃”,而在这个练习之下我发现了这个物品的很多特性:重量、颜色、形状、温度、触感、象征意义、可以滚动、完整、破碎......

  1.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物品是被我们所拥有和改变状态的,我们控制着物品。把视角拉远一点,我们也是被别人控制的“物品”,我们下面也有被控制的“人类物品”,一切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

  2. 练习中不许说话,老师说要让我们用物品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尝试多次之后我终于感受到了“沉默”的力量。话说出口就无法收回了,但是物品语言是可以收回的,语言常常被遗忘,而由物品和人构成的场景所展示的图像视觉语言是会被深深记忆下来的。

  3. 在练习完2天之后的现在,我依然对我同一组的人有深深的记忆,打开感官之后我们与人链接的深度就不一样了,感觉生命更加立体了。

听取理论授课有感

周日下午参加了老师的理论授课,主要是讲解了“线条”和“空间”,线条是由点组成的,所以先让大家在纸上画了一个点,点的位置自己随意的去选择。

我把这个点画在了纸的中心位置。

一开始老师带着我们进入一个欣赏作品的角度,阐述了观众和作品的二次或者多次创作。不变的是作品本身,变化的是观众的【想法】。我倾向于从多次创作的角度来理解进入的这个点,我们站立的位置、眼光、思想和作品本身构成了突破平面限制的三维或者多维空间,这个思想相信很多人都很容易接受,就是这句话呈现的景象: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老师让给我们把点画在中心的人选择我们所认为的现场中心,我们都没有站到物理的中心点上。她接着讲到画在纸上的点的位置反应了什么意思。主要是物理的中心也就是理念的中心,但我们是被现实条件所约束和限制的,所以会有偏移,偏移后的位置是我们自由度最大的地方。

因此,不存在我们可以自由的【选择】,我们都是自我被潜意识所驱动,外部被外力所操控的,我们的【选择】呈现了我们整个所处的社会力量综合的结果。

我很认同她这个观点。

如果【点】记录了我们某个时刻对社会力量的映射,那么【线】就记录了我们整个【想法】与内外力量的纠缠结果。

线对整个空间进行了重构。线的运动方式、方法来源于情感、理性和物理实际。

线组成了两个空间:开放的空间和封闭的空间。

  1. 封闭的空间:是作者留给观众的“物品语言”,它告诉我们哪里重要。Adina教了一个欣赏作品的方法:先看画面的中心,再看人物的眼神,寻找封闭的空间,找到以后那就是画作要呈现的重点所在。而封闭空间方面表现优异的是乔托,Adina给我们展示了他画的圣母像、称金女、望着窗外的女孩。

  2. 开放的空间:所谓的开放不是绝对的开放,其中仍然会保留一些封闭空间,让我们明白画作的主体是什么。其它看似凌乱不堪的颜色,形状都是想展示画家的用笔力度、方向和想法转换点,而这一切线索又指向了画家的理念和情绪态度。

这个方法很简单实用,特别适合我们这种外行去看画展,推荐大家尝试一下。

通过查阅一些资料了解到:Adina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希望帮助艺术家们或者普通人更好的理解艺术。

Bar-On在2000年写到了她的作品的必要性和道德动机:“我觉得艺术正在失去与人类特征的联系,将智力与情感联系起来的能力”。[4]

她讲到:小孩子用颜色来分隔空间,而成年人是用理念来完成这个工作的。

回答问题阶段

这次参加工作坊的一位艺术家画了一些线条,他请Adina给出一个关于如何提高艺术能力的具体建议,Adina建议他要经常停下来,静静的自我分析。

正是德尔菲神庙上刻下的:人啊,认识你自己。

我问了她两个问题:

  • 问题一:请谈谈默剧和行为艺术之间的关系?

Adina说默剧其实缺少观众的参与,人们来看默剧是认同默剧所传达的理念,或者能带来的情感体验。默剧就是社会共识,被社会所不容的内容是无法搬上荧幕的。默剧也是通过创造封闭空间和表达边界来娱乐观众的。两者看似相同,但却很不一样。

我个人的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包含个人认识和社会共识两个部分,而共识反映的是时空的交织和人类活动的最后约定,个人认识是发现社会共识的边界并且尝试重新建构,而由此会产生很多的“叛逆”。

她做了好几个默剧演员动作特别的专业,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她学习了一段时间的舞蹈,并尝试了mime(1976年在瑞士Vercio的Dimitri戏剧院,瑞士哑剧演员和小丑迪米特里的一集)。

  • 问题二:请谈谈你对艺术中的“秩序”和“混乱”的理解

她认为乔托的画有点像“秩序”,而德库宁的画有点像“混乱”,我们观赏作品的时候被很多秩序所左右:身为人之本身,思考本身,创作本身和行为本身,而只有冲破束缚,在混乱中重新寻求秩序才是艺术和人生的动力所在,创新的道理也在于此。

可惜,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语速很快,翻译的语速也特别快,我丢失了很多理解。

我们普通人对于行为艺术家是有误解和偏见的,而这次Adina帮助我感知到了很多柔和的东西,改变了我对行为艺术的看法,我希望自己在艺术中也是独特的,也能传递自己无声的视觉语言。

通过这次学习,我也感受到了自己被其他力量控制、定义的情况,先看到吧,或许以后能够解脱。

补记:

在现场没发现的牛人:中国行为艺术家代表人物之一

周斌

Adina是他请过来参加UP-ON艺术节的,周斌本身尝试了多次大胆而创新的行为艺术表演,很了不起。

相关文章

  • 一根线条道尽人生

    10月27日参加Adina Bar-On(她的名字,“Adina Bar-On”,希伯来语意为“精致有力”,生日1...

  • 道尽人生孤独

    1.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听雨》 2. 此去经年...

  • 2016.09.03

    一根线条的旅行 无意看到in上的话题 〔一根线条的旅行〕 想成为话题主人一样的人

  • 短短几句,道尽人生!

    每个人背后,都有别人体会不到的辛苦。 每个人心里,都有旁人无法感受到的难处。 坚强的外表下,隐藏着不能言说的心声。...

  • 人生是什么?

    人生是什么?什么是人生?人生是否真的有轨迹可寻,那是怎样的一根线条,人活着是否都在找寻着一条属于自己的轨迹...

  • 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短短七个字,道尽人生多少悲凉,道尽人生多少无奈。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如果所有往事都...

  • 线条人生

    每个人都是一条线,有的人是直线,有的人是曲线,各有姿彩。 人与人的相处,有时像平行线,遥遥相忘,无所交集;有时像x...

  • 线条人生

    人生就像一部没有彩排的电视剧,而你就是自己这部剧的主角,然后就开始演绎着每个人的不同人生,而我起名为线条人生。 从...

  • 三毛:道尽人生

    一 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 待明白过来时, 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 I didn't have time to be ...

  • 5个比喻,道尽人生

    1 一是,人生如箭,开弓无悔。 人生就像离弦的箭,一旦开弓,就只能向前,无法回头。时间不会为任何人停留片刻。 人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根线条道尽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dzb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