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第一次在我心里明显地冒出“这人感觉真舒服”这个感受,是几年前看《我是演说家》栏目,听刘轩演讲。
在听刘轩的演讲前,我并没有了解过这个人。当时听他演讲,只觉得他的演讲特别专业,不仅演讲的内容特别好,在舞台上的表现非常自如:故事娓娓道来、语气不急不缓,动作表情特别自然。
听不少演讲,好的演讲者并不少,或激情澎湃,或幽默风趣,或妙语连珠。而刘轩的演讲,却让我打心底里感觉舒服。
当时我有一种特别明显的感觉,在他身边,不管是同事、朋友或亲人应该都特别舒服吧。
后面慢慢地了解,刘轩的父亲是刘墉先生,台湾最著名的作家、画家,知道他们父子俩都曾经在高中时期拿过台湾地区的演讲比赛冠军,刘轩到美国还拿过全美英语演讲比赛冠军。已经是很有成就的演讲者。
后面陆续又订阅了刘轩的心理学课程,听他讲课仍然是这种感觉,很舒服。
我想刘轩的这种让人很舒服的感觉,是一种积累和特质。
002
订阅李笑来老师的专栏,看李笑来老师的书,慢慢地,便对李笑来老师的各种思想及经历有了了解。
我在李笑来老师身上也看到了这种让人感觉很舒服的特质。
在投资部分他提到,可支配的资金才是资本,可支配的时间越长,资本的效用越高,当你资本可被判无期时(即长时间可支配),投资就可以变得从容不迫,可以跟着价值走。
在个人成长上,他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要能看到别人的好。只有始终关注自身的成长,而非与人的比较,才能看到别人的好。
关于心平气和上,他提到现在几乎从来不发脾气,以至于他周围的朋友常开他玩笑想看看他发脾气的样子。他还举例有一次开车,在停下来等红灯时,突然被一辆摩托车撞到了,他不急不缓地打开窗户对开摩托车的小伙子说,“你快走吧,我的车有保险,你有吗?”
想一下,跟一个淡定从容、总是能看到别人的好、从来不发脾气的人在一起,不论是共事、相处,是不是都觉得特别舒服。
003
常听樊登读书会,会听到越来越多关于樊登老师自己的例子。
当时樊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他去参加线下读书会,有一个工作人员就对他说,樊老师跟其他人不一样,待人很亲近。他觉得像樊老师这个成就的人,应该到哪都有几个人跟着,住高档酒店,去高大上的餐厅,可是樊老师却跟他们一起吃路边摊,他觉得不可思议。
当时樊老师就跟那个工作人员说,他觉得他就特别适合吃路边摊哪!
跟这种终生学习、成长,不靠外物来衡量自己,不考外物给自己贴金的人,是不是让人感觉特别舒服。
004
最近很喜欢听《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觉得这个课程听起来特别舒服。不仅是因为老师把这个课程讲得通俗易懂,还因为香帅老师的声音特别好听。她的声音不仅音质好,充满感情,而且你能常常在她的声音里听出她饱满的情绪,能感觉到她录音时心情愉悦,甚至我能想象她微笑着录音的样子,把自己的正面能量传递给了听众。
这种总是自带正能量,传递喜悦的老师, 是不是也很让人感觉舒服呢。
005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些老师都让人感觉到舒服呢?
首先,他们有平和的心态,这种平和的心态让他们胸有成竹、不急不缓。
那怎样才能拥有这种平和的心态呢?
李笑来老师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里写到,
你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普遍承认,才可能真正做到心态平和。
这个观点点出了本质,这种心态平和换句话说是一种成就感带来的自信。看上面提到的四位老师:
刘轩老师在心理、演讲等方面获得了普遍的认同。
李笑来老师在传授知识、投资等领域获得了普遍的认同。
樊登老师在讲书、经营企业等方面获得了普遍认同。
香帅老师在金融、教学等方面获得了普遍的认同。
其次,终生学习、成长的心态让他们关注自己而非外界的比较,并不断突破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方面刘轩老师和香帅老师我了解得不多。但在李笑来老师和樊登老师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李笑来老师说,自己一生只有一个职业,就是学生。
他开的公众号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先掌握学习的方法再学习)。而他成为今天的自己,正是因为不断地学习而得来的。
他从原来的脾气极差,到现在脾气好到没朋友;他原来也会心里不平衡,到现在看周围谁都觉得很好。
樊登老师也是如此,从不断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
从年轻时的各种固定型思维,到现在的终生成长着,他刚出了一本书叫《读书是一辈子的事》,说这就是他读书的真实感受。
从订阅樊登读书会到现在两年的时间,我能感受到樊登老师讲书的变化,听着越来越舒服。
我想这种让人舒服的感觉,就是不断地积累与修炼。在自己不断被认可的过程中,在自己不断学习、成长、变强大的过程中,会散发出让人舒服的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