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道光二十年任职翰林院检讨,道光二十三年升为翰林院试讲,道光二十七年升为内阁学士,道光二十九年,升为礼部右侍郎。
仅仅九年的时间,他从翰林院检讨的七品官员升迁到礼部右侍郎的正二品,相当于如今的省部级。
曾国藩出身普通,既非官二代,也非富二代,脑子不见得多聪慧,为人笨拙,土里土气,也不如别人那么八面玲珑,他在官场上是十分不占优势的。
之前我们讲过,曾国藩每日学习是特别用功的,这是他升迁速度如此之快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交友广阔,在士林中名声很好。
曾国藩爱交流,爱交友。进京之初他性子急,为人粗鄙,容易得罪人。自从他开始反省之后,与朋友交往过程中善于替他们着想。
曾国藩的祖父特别爱帮助他人,他效仿祖父,急公好义,乐于助人。
挚友刘传莹病死,他便搜集其遗闻,为其出版遗;著同乡举人在北京病死,他为其料理后事,并出钱制作石碑;新宁人邓铁松在北京患病吐血,不可挽回,他筹钱将其送回湖南……
曾国藩对朋友是没得说,对同乡的人也多出手援助,因此越来越受同乡的推崇,从道光二十六年起,只要是湖南籍京官的谢恩折,都由曾氏领衔,这对他仕途的发展有极好的影响。
后来曾国藩得罪了咸丰皇帝,被猜忌,打压,不受重视,哪怕他亲手创办了湘军,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汗马功劳,咸丰仍然不给他实权。这时,是他的至交好友胡林翼为他筹谋,最后官至两江总督。
在官至两江总督之前,曾国藩经历了一段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光。
因为得罪咸丰而被贬远离京中,也因为处事不够圆滑得罪了地方官员,被针对、被耻笑。
曾国藩做官清廉、公正,最见不得那些溜须拍马、浑浑噩噩的官员。他经常上折指责很多官员整日不干实事,阿谀奉承,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后来因守孝回到湖南,那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兴起,皇帝命这些在家守孝的大臣带兵团练,这也是最初的湘军。
曾国藩将团练置办的有声有色,到显得湖南其他官员无能,也让其他糊弄团练的大臣心里十分不快。
远离京中,又不受皇帝待见,还得罪了地方官,曾国藩这段时期的日子几位艰难。
后来与咸丰皇帝矛盾升级,他被革职在家待了三年。
这三年他反思了自己的言行,他认识到了自己为人处事的诸多缺陷。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因此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
得胡林翼的帮助再次出山后,曾国藩变得和气、谦虚、周到了。
在启程前,曾国藩给各军将领,各地大小官员以非常谦恭的语气每人致信一封。
到了长沙后,他便亲自拜遍大小衙门。对于无用的官样文章,他也每信必复。
在官场上,他也开始努力包容那些丑陋的官场生存着,体谅他们的难处,尽量拉拢,必要时也学会了以利诱之这一套。
这一变化太大,以至于引起了朋友们的误解。
而这一做法,让他开始在官场如鱼得水。
情商高的好处,在曾国藩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想要在官场、职场、社会如鱼得水,就不能鹤立鸡群、特立独行,只有能力是不够的。
一个人是成就不了大业的,除了能力,你还需要处理好社会关系。
有时候,高情商比能力更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