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青年和哲人的聊天记录,在探讨“原因论”和“目的论”这个话题,挺有意思。
因果关系是很多人都认同的思维模式,有什么样的原因,就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A,所以B的模型,让我们的谈话或者推理,变得更严谨,更有逻辑性。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没有怀疑过这一点。
涉及到心理学领域,事情看起来有点复杂……
原因论,就是过去的原因,导致现在的结果。这个概念,举个例子来理解。在处理亲子关系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去探讨原生家庭。比如这个小孩非常调皮,上课不专心听讲,总是打其他的小朋友,甚至还骂很难听的话。老师们就会更详细的了解这个小孩的家庭背景。
老师从侧面打听到,这个小孩是单亲家庭,妈妈带这个小孩一起生活。爸爸在孩子刚出生就抛弃了他们母子。妈妈不仅要生活,还要带孩子,脾气变得很怪异。对孩子好的时候,很溺爱,从不拒绝。对孩子不好的时候,拳打脚踢,扇耳光,甚至不管在什么场合,比如上学的路上就把孩子打一顿。而且面目狰狞,对孩子恶语相向,什么难听话都骂得出来。
这个时候,我们好像找到了孩子种种表现的原因。只能感叹一句:这个孩子不好管,被妈妈给毁了,挺好的一个小孩,可惜了。
这就是原因论,看起来没办法做任何努力,妈妈的原因导致孩子的结果,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也的确,家庭对于婴幼儿和青少年的影响直接又深远,所以,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现在的家庭,孩子是一个家族的希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空前重视,举这个例子有点极端,但是肯定存在。
目的论,就是我们现在做的任何事情和决定,都是由目的决定的。对目的论的理解,再举这个例子。
孩子慢慢长大,他发现他的朋友很少,同学们都不喜欢跟他在一起。人是群居动物,也希望得到群里的接纳和认同,从而找到归属感。所以年轻人,很大概率是希望被别人接纳的,破罐子破摔的人是极少数。
他开始思考,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他想有很多朋友,也希望跟同学、老师搞好关系,他心里还有个喜欢的女孩,像女神一样的存在,他想跟她谈恋爱。
他可能会在跟同学、老师的相处中,听到一些建议甚至怨言。他可能会反驳,也会挣扎,同时也会慢慢做出改变,尽量不去打架,不去骂人。
他回到家,看到妈妈的状况,他也会不满意,告诉妈妈不能再打他、骂他。
他希望有一个正常的社交圈子。可能哪怕一点点改变对他来讲都非常困难,但是他在改变,因为他希望自己跟其他同学一样,可以有朋友,有恋人。
慢慢的,他真的在改变了,变得受欢迎,被别人接受。这是一个好的结果。
我自己的理解,不管是原因论也好,目的论也罢,最终我们是为了能够指导自己和别人的生活。所以,如果能够知道原因,也能够明白目的,把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就是更好的状态了。就像医生,他需要找到病根,也需要对症下药,目的就是把病治好。
阿德勒也说,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我们的生活,是由自己选择和决定的。对于所有的经历,我们赋予它什么样的意义,会造就一个截然不同的我们。
不管我们处于生命的哪个阶段,如果懂得对自己负责,都需要向内去看,去觉察自己,去接受生命本来的状态,去努力寻找改变的方向,让自己过得更好。
我们如此努力,不就是希望能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9096054/dc985be6a5ef963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