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学可谓是在中国乃至于世界大热了一把。国学热于中国而言,自是好事,无论是从提高国民素质亦或是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这无疑预示着中国文化的来日可期。但在国学热的荣光下,浮于国学热底下的东西却是有待商榷的。
梁漱溟先生有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或许国学就如同此花一般,这也正如北大教授康震说的:国学没热过,也没冷过,你爱或不爱,它都在那里。国学的热否与冷否,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众如今的自省程度。
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上,共出现了三次传统文化热。第一次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清政府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因而下旨成立道德讲堂;第二次是蒋介石开展的“新生活运动”,把儒家的价值标准同国民素质相结合;而这第三次,就是现如今的国学热,是不同前二次传统文化热的,如果说第一次热潮主在宣讲启蒙,第二次主在政治号召,那这第三次国学热便是一种自发行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绝大多数人认为这次传统文化热,是在挽救人们日日论丧的道德、提高国民素质和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可我却认为这是我们的生存本能,抓住了传统文化,这一次,是我们自己的需要。这次传统文化热,其实是一代人的集体反思,是中国人个人的一种自省行为,一种个人情感的出口。但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三次传统文化热,或多或少对中国文化是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的,只是形成这种热潮的原因、目的,就需要我们仔细思考了。
那么,具体而言,国学热又是在怎样的推动下形成的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国学热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恰恰是因为国学被大众搁置已久、漠视已久了,自白话文运动开展后,大众享受于白话文带来的方便,感受着新时代的新气息,于是这种流行文化很快的融入大众生活的每一角,而在这种情况下,曾经日日相伴的国学,反倒成为了大众眼里新颖陌生而有趣的新文化了。也恰恰是这种新文化,在如今鳞次栉比的流行文化中,以其流传沉淀了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显得更为高大上,更能表现自己如何的有修养,如何的不一样。不知不觉里,国学竟成了一种炫耀攀比的资本。大众争先恐后的想要用国学来彰显自己以及后代的浮于外表的内涵。这样来说国学热或许有失偏颇,但这确实是浮于国学热底下的真正东西。
第二个原因,还是跟流行文化元素休戚相关。流行文化包含很多东西于其中,白话文、流行音乐、流行舞蹈通通属于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这些东西在很长时间内也必将在未来很长时间内,给大众带来身体、心理上的赏心悦目。但随着流行文化渗入的愈发无处不至,反而让人们觉得不甚满足。这一方面源于流行文化对大众在情感上的需求愈发趋于统一,流行文化所能给予大众的共鸣也就愈发不能满足大众,于是这另一方面就在于蕴含丰富情感的传统文化之中了。传统文化较之于流行文化,其飘渺虚幻含蓄的情感表达,更能与大众的诉求相契合,大众于是也就齐齐投身于国学之中无法自拔了。
第三个原因,或是因为某些大众一种无缘头的自省行为。如今,人们在流行文化恣意的现代生活中放飞着自我,惯于用你我显而易懂的方式去交流相处。然而,在长于运用流行文化后,在经历过多次提笔忘字、词不达意后,亦或是在感觉到自己愈发粗俗鄙薄的言论和狂舞歪扭的字迹后,源自内心的鞭策力的自省,便在这时候出现,并有力的助推了国学一把。大众在重拾国学的过程中,既是在寻求内心的共鸣,也是持有完善自我的美好的意向。这种对自身更高的约束力,无意识间的自省力,推动了国学的红火。
第四个原因较之于前三个原因,应该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缘由了。国学热若只是单方面的源于大众自身,是很难有今天的成就的,因为他们很难自己去搭建一个平台,去精准的接触真正的国学文化。而这之中,主流媒体和国家的倡导支持,无疑起了重要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是流动着的血液,任凭流行文化如何恣意潇洒,我们是断不能搁置传统文化的。而那真正融入大众骨血里的国学文化,它一直在那里,静待我们拾起,珍藏。
综上所述,便是我对国学热出现现象的剖析。可是无论国学热的出现,是源于大众的个人需求,还是因为国家层面文化巩固的推动力,国学热现象无疑是一个好的征兆。大众对于国学热的热爱是出人意料的,但这确也是理所应当的。国学热,既意味着大众在历经了流行文化熏陶过后的自省的觉醒,也是大众对于重拾国学文化表现出的历史责任感,同时还是大众无意间流露出的骨血里的中国情。因此,在剖析过国学热出现的可能原因后,不管其原因如何如何,我确是不得不遵从我的内心,向国学热现象致敬,不因国学热,只因国学得到了它苦盼的回应。它,必将荣耀如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