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函谷问道‖(十一)问道第十章:修身、治国

函谷问道‖(十一)问道第十章:修身、治国

作者: 璨星伴月 | 来源:发表于2024-11-27 15:01 被阅读0次

秋雨连绵,卓兮站在窗前,望着灰蒙蒙的天空。雨丝细密,淅淅沥沥地敲打着窗棂,仿佛在诉说着秋日的惆怅。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气息,夹杂着些许凉意。这样的天气,总是让人感到一丝莫名的孤寂与宁静,仿佛时间也在雨中变得缓慢而悠长。卓兮轻轻叹了口气,转身穿上蓑衣,向着书堂走去。

古城秋雨

书堂内,老子和尹喜似在讨论着什么,间卓兮走进书堂,就停下了讨论,看向卓兮。

卓兮向二位先贤施礼过后,走在了几案之后,跪坐下来,心灵想着要不把桌子和椅子搞出来,跪坐太难受了,这么长时间了还是不适应。

“圣人,小子近日研读《道德经》第十章,发现通行本与帛书版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弟子想请先生和尹喜先生为我们解析这些差异,并探讨其对圣人思想的诠释。”

老子:“汝且道来。”

卓兮(略一思索,开始阐述):

“先生,弟子发现,通行本和帛书版的核心主题基本一致,都是围绕修身、治国、无为而治等道家思想展开。两者都强调了保持内心的宁静、柔顺,以及在治国理政中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这些都体现了圣人对精神与形体合一、内心柔顺以及无为而治的重视。”

卓兮停顿了一下,见二位先贤没有说话,就继续说道:“然而,在具体内容上,通行本和帛书版还是存在一些差异。例如,通行本中‘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在帛书版中为‘抟气致柔,能婴儿乎?’,省略了‘如’字。何解?”

尹喜转头看向老子,老子却朝尹喜点了点头,见老子允许,尹喜说到:“‘专气’与‘抟气’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略有不同。‘专气’强调聚结精气,而‘抟气’更侧重于气的凝聚和运用。‘如’字的省略,可能意在强调一种更自然的状态。”

卓兮:“先生的意思是‘抟气致柔,能婴儿乎?’似乎更强调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无需刻意追求?”

尹喜点点头:“少君所以甚是。还有就是‘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和‘修除玄蓝,能毋疵乎?’。‘玄鉴’和‘玄蓝’虽然都指修心或修身的方法,但‘玄蓝’可能更具体一些。”

卓兮若有所思:“先生,您的解释让我对‘玄蓝’有了新的理解。‘玄蓝’可能指的是一种更具体的修心过程,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和历史背景来理解。”

老子微笑,点头:“汝二人所言,皆有其道理。‘专气致柔’与‘抟气致柔’、‘涤除玄鉴’与‘修除玄蓝’两者都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对‘道’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蓝,能毋疵乎?’这些都是在提醒我们,要保持精神与形体的合一,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柔顺,清除内心的杂念,使心灵明澈如镜。”

老子继续解释:“‘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明白四达,能毋以为乎?’则强调了治国理政的无为而治,以及对‘道’的顺应和实践。‘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这更是对‘道’的深刻诠释。”

......

窗外秋雨似乎有了停歇的征兆,但是书堂里的传授还在继续。


《道德经》第十章的不同版本对比


《道德经》第十章在不同的版本中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帛书版和通行本之间。以下是对比分析:

1.核心主题与主旨

-通行本和帛书版的核心主题基本一致,都是围绕修身、治国、无为而治等道家思想展开。两者都强调了保持内心的宁静、柔顺,以及在治国理政中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

2.具体内容差异

-通行本:

  -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主题:强调精神与形体的合一、内心的柔顺、治国理政的无为而治,以及对道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帛书版:

  -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蓝,能毋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为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主题:与通行本相似,但在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例如,“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在帛书版中为“抟气致柔,能婴儿乎”,省略了“如”字,可能意在强调一种更自然的状态。此外,“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在帛书版中为“修除玄蓝,能毋疵乎”,其中“玄蓝”可能指某种具体的修心或修身方法。

3.文字差异与解读

- “专气致柔”与“抟气致柔”:

  -通行本的“专气”强调聚结精气,而帛书版的“抟气”可能更侧重于气的凝聚和运用。

- “涤除玄鉴”与“修除玄蓝”:

  -通行本的“涤除玄鉴”意在清除杂念,使心灵明澈如镜。帛书版的“修除玄蓝”则可能涉及更具体的修心过程,具体解释可能需要结合上下文和历史背景。

4.整体结构与篇幅

-通行本的结构较为紧凑,内容简明扼要。

-帛书版在某些段落中篇幅较长,可能包含更多细节和解释。

结论

帛书版和通行本《道德经》第十章在主题和基本思想上保持一致,但在具体用词和表达上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道德经》在流传过程中可能经历的不同解读和修订。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老子的思想精髓。

理解“修除玄蓝”的具体含义

在帛书版《道德经》第十章中,“修除玄蓝”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与通行本的“涤除玄鉴”存在显著差异。要深入理解“修除玄蓝”的具体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字面解释

- 修除:

  -“修”意味着修理、整理或修正,通常与修炼或调整有关。

  -“除”指的是去除、清除。

  -因此,“修除”可以理解为通过某种修炼或调整过程来去除内心的杂念或障碍。

- 玄蓝:

  -“玄”在道家哲学中常指深奥、神秘或宇宙的根源。

  -“蓝”在此可能并非指颜色,而是与“鉴”或“镜”相对应,可能指一种精神或心灵的境界。

  -因此,“玄蓝”可以理解为一种深奥、神秘的内心状态或境界,可能象征着一种深刻的内心洞察力或对道的理解。

2. 与“涤除玄鉴”的对比

- 通行本的“涤除玄鉴”强调清除杂念,使心灵如明镜般清澈。这里的“玄鉴”指的是一种内心的明镜,能够反映真实。

- 帛书版的“修除玄蓝”则更侧重于通过修炼来达到一种深层次的内心净化和提升。这种状态不仅仅是心灵的清澈,更包含了对宇宙奥秘的深刻理解和体悟。

3. 道家思想的背景

- 在道家思想中,修心养性是一个核心主题。老子强调通过“无为”和“自然”的方式来实现内心的宁静和和谐。

- “修除玄蓝”可能意在通过修炼去除内心的杂念和障碍,达到一种与道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仅是心灵的清澈,更是一种对道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4. 可能的解释

- 一种解释是,“修除玄蓝”指的是通过修炼去除内心的杂念和障碍,达到一种与道合一的深层次内心状态。这种状态不仅仅是心灵的清澈,更包含了对宇宙奥秘的深刻理解和体悟。

- 另一种解释是,“玄蓝”可能指一种具体的修炼方法或境界,强调通过特定的修炼步骤或过程来实现内心的净化和提升。

“修除玄蓝”在帛书版《道德经》第十章中,可能意在强调通过修炼去除内心的杂念和障碍,达到一种与道合一的深层次内心状态。这种状态不仅仅是心灵的清澈,更包含了对道的深刻理解和实践。理解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道家思想中的修心养性之道,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原则。

相关文章

  • 青云宫问道修身

    为了生活努力奋斗甚至可以说拼搏,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当身体向我发出红色警戒时,才恍然大悟那是革命的本钱!这5年...

  • 千字文练习打卡---垂拱平章

    坐朝问道,垂拱平章:贤明的君主坐在高高的朝堂上,垂衣拱手,与大臣们共商治国之道。 每日一字,修身修心!

  • 向一而生

    问道 寻找,性空。认识自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守住初心,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你就会成功。但是所有想做的事情你...

  • 412鬼谷问道「梦游鬼谷」

    412鬼谷问道 华夏之唐原创 夜半枕风眠, 幽谷闻清弦。 拾阶求索之, 不觉到天边。 昨夜梦一老人,自称“...

  • 第二章 神秘世界宴会大师(上)

    “什么?!Dark又发来了预告函?!”Athur警官拍案而起,大声问道。 “是的。这是她的预告函,警官。”一...

  • 问道

    前路飘渺两茫茫 四海为家浪滔滔 我本非是凡尘客 长枪跨马战神朝

  • 问道

    人活世上,体味最多的可能是烦恼,不是快乐,大部分人只是在如意之事降临时才感到快乐,然而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快...

  • 问道

    浮生问道多险阻,沧海一粟生有涯。 尘俗难缚求真心,世间哪有不了情。

  • 问道

    一语化千层,道从中间声。 千道万道迷,原始足下生。

  • 问道

    文字无古今,学问无中外。 问道尧舜禹,师从仓颉公。 风流诸列国,流变世沧桑。 纵览天下事,难了红尘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函谷问道‖(十一)问道第十章:修身、治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ekcs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