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稀缺》,大概能想出来的三个关键词:管窥,带宽,盲区。
想到之前重新解读“仁者见仁”的观点,作者讲出了三个角度:偏见,立场,和选择性关注。非常感谢《暗时间》带来的思维改变,现在对于很多俗语或者习以为常的现象和认知有了另一番解读,也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那么对于稀缺的理解,可以解释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管窥。
专业,提供精准的同时,也会带来管窥之见。因为专业,所以容易过分地专注于自己的正确的视角,忽视了很多细节和背景。比如,某些根据经典理论所设置的试验联结,并不是一首情歌A和一个人A’长期地被制造connection,歌与人之间就会有任何关系。因为一首歌包含了曲子,歌词,甚至可能是配合电影情境的氛围,就连歌词也有无数句,并不是1对1 的实验,而是1对正无穷,感受的复杂性不是试验可以随便更改和调控的。丝毫不怀疑生物试验的专业性,但是人本身的情感和思维,也是具有主管能动性的。尊重规律,但是同时也要充分尊重人的主观感受。
带宽。
认知的提升,如果让思维受到压迫,那么就需要重新校正。可能到了某一个年龄阶段,生活突然教会了自己很多的情绪,成人世界的规则,社会运转的规律等等。一下子,会很冲击,生活中每一个细节,都要去思考,突然大幅拉扯着思维的带宽,尤其是很多认知,还是很熟悉的人所带来的,随之而来的就是混乱和压抑。开始把自己放在了受害者思维,整个世界都狰狞的,那些笑容很奇怪,那些善意很伪装,无所适从的时候,就应该发现或者说主动面对,一些事情是不对的,需要重新校正。最简单地比喻,把思维延展成记录生活的一张无尽的地毯,有的人完全站看,毫无畏惧和保留,有的人把自己缩成了圆柱,把自己保护地很好,还留了一个奇怪的窥探的眼睛。但是,如果连70%的积极面都看不见,那么就有点扭曲了。曾经因为一些事情而学习防备,学习预测,把这个值降到了50%,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设置。所以,当觉得思维不对或者状态不好的时候,重新检视一下自己和这个世界对接的滤镜。
盲区。
觉得极度正确或者极度不正确的事情,都需要重新思考一下,放入长远视角再看一遍。那些假设和信念真的都对吗?一个前提不对,结果可能是就是南辕北辙。它们决定了你能看见什么和看不见什么。例如,我看见的是别人的优点和发自内心的赞赏,你看见的确是赞赏的背后是否有所企图,那么这个角度就完全不一样,都是彼此的盲区,解释也解决不了最初的出发点的差异,如果这个争辩的过程再涉及更多其他的因素,本来特别简单的事情就瞬间指数级复杂化。有的时候,用全新的视角去看,没有那么复杂,没有那么阴暗,也没有那么多阴谋论。太多习以为常的故事,往往就是问题所在。
资源稀缺,心态稀缺,思维稀缺,都可以补足,只有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自己,是不可再生的,这也是我们每个人最珍贵的稀缺。做好自己生活的旁观者,带着第三只眼,时不时,跳出来看一看自己的状态,不要为了任何人,变得不是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