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美丑观
庄子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学家。《庄子》是一部包含丰富美学思想的著作。美学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庄子延续了老子的美学思想:提出了大美和一般美的区别;美是不可分析的;关于一般美的特性的分析;关于形式美的思想;关于美的体验的思想。
观点一:大美和一般美的区别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什么是美,如何把握美?大美不是美本身,不是抽象的本体。大美的世界是非分析的世界,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人的知识可以概括的。大美是不是自然美?庄子哲学的核心不是探讨自然美,更不是认为自然全美。庄子认为的自然既不是外在存在对象,又不是主体的态度。
齧缺问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言未卒,齧缺睡寐。被衣大说,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彼何人哉!”
庄子的美就是德之美,是性德美,是人的心灵应和万物所产生的美,是天人一体之美,是无主体无客体、没有对象也没有关照者的齐物之美。
没有纯然离开人的意识的美,美是一个判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把美从知识中抽离出来,是德之美性之美。(德即性,并非指道德)。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王羲之)。中国哲学所讲的“新”是指发现,所以每一个东西都是新的。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世界。生命体悟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就是发现。别故致新,每一次发现就是新的东西。所以要用自己的德性融入世界,而不是用“目”即眼光去分别这个世界。
庄子反复提出“不藏是非美丑”的观点。
观点二:美是不可分析的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 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判——割裂,析——离析,察——离散,寡能——很少能,称——相称。他们割裂了天地的和美,离析了万物的常理,离散了古人的完美道德,很难具备天地的纯美,相称于神明的形容。
当你放下知识的分别,融入当下,一,就是世界,缺,就是全。
观点三:一般美的特性
庄子认为,一般美易受到情感的干扰。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美丑都受到情感的影响。
从过程来开,美丑是无定的。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之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着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美丑只是变化中的一个阶段,此之以为丑,彼之以为美。天地间的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是“幻”,不是真实。
从量上来看,一般美也是不可靠的。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认为,一般的美是经不起推敲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