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会伤人》这本书是美国教育咨询专家、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博士柯尔斯滕·奥尔森的著作。
在这本著作中,她列举了学校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各种难以修复的灾难性伤害:“创造力之伤”、“顺从之伤”、“反叛之伤”、“麻木之伤”、“低估之伤”、‘’完美之伤‘’、“平庸之伤”等等,并对破解这些伤害提供了自己的思考。
不过恕我直言:学校作为一种共性化教育场所,针对学生个性化的差异,这种伤害本来就难以避免。究其根本,教育制度是罪魁,教师是帮凶,家长是呐喊助威者,而孩子——这种教育的受众——别无选择,只能是受害者。
教育制度是指挥捧,它的立场是‘’唯分是举‘’,教师就成了被指挥的枪,指到哪儿打到哪儿。说得好听点儿是“为孩子有个光明的前途”,说得不好听点儿是‘’为了‘优秀率’、‘及格率’达标‘’,说得更直白点儿就是‘’为养家糊口,为保住饭碗,为不被扣工资‘’。所以你看到课上课下近乎疯狂的反复操练就不足奇了。
课堂填鸭——因为怕教学进度完不成;自习课、兴趣课、副课乃至课间十分钟、眼保操都被无孔不用地占用——因为有大量跟不上脚步的孩子需要查漏补缺;不顾学科平衡,加大各自学科作业量,侵占孩子的休息睡眠时间——因为教师强烈的自尊心驱使谁都不想在竞争中一败涂地。
孩子穷于应付、疲于奔命。课堂的无趣,自信心的被摧毁,无休止地陷入沮丧、恐惧、羞辱当中。未走出校门,未真正开启人生的第一步,就被贴上了“生活中的失败者”的标签。
一个班里的学生很明显地分成了四类:1.应试永远游刃有余的高手;2.永远逆来顺受的成绩平庸的中游;3.勤勤恳恳但永远处于及格线边缘的下游;4.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出局者。
几年下来,你会发现一个“悖论”:越是当初懂事听话的孩子负重越多,活得越累,到后来越是身心俱疲、麻木无情;越是当初投机取巧并且皮厚无赖的孩子,越是思维灵活,懂得变通,到后来越是身心健康、情商越高。
厌学、缺乏思辨能力、丧失创造力、懦弱、叛逆、没有目标、不快乐……所有这一切,都是这块教育朽木上结出的“恶之花”!
本书的作者不是仅向我们展示了“破裂”的伤痛,也给我们提供了“疗伤”的良方:比如管理者如何开辟多渠道评价体系,教育者如何成为快乐学习火种的助燃者,孩子自身如何学会认知和调节自身等等。
但还是那句话:我认为教育制度本身才是这场伤害的缘起和祸根!不从根上挖起,这样的“疗伤”不过是隔靴搔痒!就像明知身上有腐肉毒疮,你以为挖深点儿便可保全性命。但那毕竟是在并未周身毒发之前,是“疾在腠理”、“在肌肤”之时,一旦深入骨髓,便无药可治。
无论人还是其它生命,一切对新事物的学习都缘于需要和兴趣,毁掉了这两样东西就等于毁掉了求知欲。当看到初三、高三毕业班的学生在考完最后一门科目纵火焚烧书本笔记的那一刻,难道你就只觉得他们烧掉的仅是手中的那些课本?!
我们的教改总是停留在教学技术的层面,所谓教育理念的更新,也不过是些哗众取宠的噱头,骨子里还是认为是施教者的无能和受教者的智力局限,才造成了今天让人痛心疾首的局面。
非也!‘’剜却心头肉,医得眼前疮!‘’不找到病根,不痛下狠手,如何根除今日学校教育之顽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有良知的人当上下而求索!
感谢作者的求索精神,和予以国人的借鉴意义!真愿不只我等这样人微言轻的小卒看到并深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