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会有这样一个话题
职场上不乏类似的案例:
“我的领导从来不愿把机会给我,他对我有偏见……”
”那个新来的人职业素养很差,很没有责任心……”
“每次他都能把事情搞砸”……
提出这些问题和困惑的,虽然有烦恼,潜意识是想解决当前问题的,例如“要如何获得领导的信任“、”要如何让新来的人能达到能力要求“、“希望他能成功完成工作”……
沟通是为了达成共识、实现目标常规工作之一。在职场中,无论是所谓的“新人小白”还是“老司机”,无论是核心班子、基层管理还是一线员工,总绕不开这个动作。奇怪的是,沟通得到重视,而沟通前的准备——”观察“却极容易被忽视。缺失了依据,带着情绪或者主观想法进行沟通,效果必然会打折扣。
观察为沟通做准备
“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非暴力沟通”,P27)。
这并不是是要求我们绝对客观而不做任何评论,它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如果场景需要评论,那也是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的观察之下。
毕竟我们又不是神仙,“绝对客观”这个想法本身就是不客观的;何况你看《西游记》里的神仙对身边的坐骑也是会护短的不是?
区分观察和评论,是启动真诚、有效沟通的第一要义。那么,有效的观察即用行为/结果的描述替代主观评价。怎么操作呢?举例师范:
例1.
评论:你的时间观念很差 观察:你昨天的会议迟到了5分钟
例2.
评论:“David主动性非常差” 观察:“David在过去一个星期未主动找他领导反馈工作”
观察的操作
在回到前面讲的案例,尝试将“观察”论述出来,可以做哪些置换?
“上次我负责的那个项目,进行到一半领导让A同事接手了,这次的项目启动2周后由B同事接手……”
“那个新来的人这周的3次会议每次都迟到,提交任务都超过了截止时间……”
“他这个月跟客户进行了3次的方案修改讨论,每次讨论完顾客就来投诉……”
观察重在描述客观的行为或者结果,这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沟通的所用的语言一致。
第一次写。希望逐渐有一些沉淀输出,与大家共同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