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公交车,天是阴的,空气吸足了水份,是润的,并且还有着习习的微风。从心情来说,确实喜欢这样的天气:阴天,没有灼人的阳光;湿润,满眼柔软的绿树草坪;何况还有微风拂过,让人神清气爽。倘若是无风并且太阳出来的日子,那么这种湿润将是一种闷热的体验,但此刻,感觉截然不同。
坐在公交车上,按照惯例,一定是在车辆的摇摆顿挫中打瞌睡,但今天也许是享受这种天气,舍不得闭眼睡觉。同时心中掠过一丝负疚,因为在江西湖南安徽等省,许多受淹甚至搬离家园的家庭正饱受暴雨之苦,咒诅着这样雨湿天气早早结束。
不过,这里是扬州,且让我享受一会这样的烟雨温柔。
车从东站出发,不一会驶到沙湾路,宽阔的马路,黑色的路面上装饰着白色的车道线和斑马线,简洁齐整。两旁的景观树依着地形呈斜坡状,这样,近的草坪、中间的花树、略远处的绿树就富有层次感地呈现在眼前,形成挂画般的效果。眺望窗外,李宁公园内的球馆房舍、跑道球场、小溪绿树,高低错落有致,被笼罩在这江南烟雨中。
这时窗外下起了小雨。
这江南的城市,在轻烟细雨之中,总是说不出的诗情和画意。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去,都是一幅图画。
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苏轼的“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都用文字描绘着一种烟雨画卷。
这时车转到文昌路上,这条路也称得上是扬州的"长安街″。从解放桥向西的老城区,有着不同朝代的建筑,被誉为“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昌路东沿西拓,向西建设了火车站、博物馆、明月湖等设施,向东与江都相连,形成了“大扬州"的格局。我此刻正向东,前面不远就是横跨在廖家沟上被称为"最美扬州桥梁”的广陵大桥。
广陵大桥,由两个“姊妹桥”组成,中间预留12米空间作为未来的轨道空间。大桥双向六车道,跨度较长,桥身呈S状起伏,从侧面看,整个大桥就像一条横卧在廖家沟水域的长龙,非常壮观。大桥上还将建有6座古色古香的木亭,供行人休息眺望江景。
其实扬州漂亮的桥很多,首屈一指的五亭桥,横跨在瘦西湖上,由五座亭子,从空中俯瞰像一朵花瓣,是扬州标志性特色之一。据说八月十五月园之夜,桥下的五个桥洞内,每个桥洞都能看到一个月亮。是真是假,终究也没去验证,毕竟瘦西湖晚上是不开放的。
扬州另一名桥算是瘦西湖内的二十四桥了,名气甚至超过五亭桥,缘于唐人杜牧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不过我看桥好像普通,只是一个白色拱桥,上有二十四级台阶。大体上出名不是缘于桥本身,而是因为清风明月和美女诗友构成的氛围。好比两岸绿树架于碧水之上的红桥,色彩对比的美学效果超出桥本身。
至于后来的解放桥、渡江桥、跃进桥,桥名都代表着一个时代。后来的翻建也都设置了亭台,亭台也有匾额楹联,渡江桥还设置了长廊,可谓"廊桥"。这几座桥都横跨在古运河上,在老城区,一律古典造型,与扬州这座历史名城很相匹配,而与桥名所显示的“革命″年代倒不相称了。
大运河上后建的文昌大桥和万福桥也各有特色。广陵大桥则是横跨在廖家沟之上,桥下流淌的是长江支流之水。也许因为扬州大部分桥都是古朴典雅的亭桥,而这座广陵大桥因为跨度大,是流线造型,如双龙戏水,所以格外吸引眼球。
车行在广陵大桥上时,突然想到贵州安顺公交入湖的报道,不由又关注了桥墩距离和桥上围栏。广陵大桥是两个双桥,各自单向三车道外加人行道,桥上是水泥柱子围栏,中间铁栅栏。目测两个水泥柱之间的距离,好像小于公交车的宽度,大概足以挡住公交车的冲击力吧!
当7月7日这篇报道见于手机时,心情好像被堵住一般。网上有好几篇抒怀文章,大致上都是说人生意外难卜余生珍贵之类,而我第一反应却是“我能相信谁?”
公共交通列来被认为是最安全的。可一个公交司机,却毫无征兆地拉着一车人,陪他共同奔向湖底的深渊(当时看视频,已感觉司机是在报复性赴死)。当乘客登上公交车时,如何能识别外表之下的人性邪恶?
想想那个好心招待同学却被捅死的北京研究生,想想那个被室友堵在门外却被室友男友伤害的女研究生,想想自己也曾受骗的二三事。
大一时和几位同班同学逛街,在校园门口被一个学生模样的人拦住,说是钱包被盗回不了绵阳家乡,求借路费,并出示学生证。其他同学来自城市,大概受过安全教育,没人理会他。可我却为他遭受意外难过,借了他5元钱作为路费,并留下地址让他返还。结果自然是有“借”无还!要知道那时学校食堂的排骨才五毛钱一份。
再后来有杭州出差受骗;在外地打的被出租司机在绕城公路上兜圈子;在上海两次手机被盗;甚至为被QQ盗号的“同事”手机充值300元......
我自己都觉得自己是低能儿,有时候免不了问自己:″我还能相信谁?”
又抬头看看,现在的公交车是车窗式的,不像以前有空调的公交车是全封闭的。
也许人最重要的是先相信自己。防范意识最重要。
公交车继续向乡下开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