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东军
离开部队已经十三年了,却常常做梦回到部队。梦里,再度穿上绿军装,久违的自豪感重回心间。
这自豪感究竟源自何处?我常常思索。仅仅源于那一身绿军装?不。仔细想想,是源于军人职业那种特有的奉献色彩。和平年代的军人没有机会上战场,并不意味着我们不会遇到危险,正是这些危险,让我们体会到了奉献的自豪感。
我当军官的时候是在烟台警备区,警备区属于我们口中常说的那种地方部队。地方部队跟地方政府关系密切,地方上一旦有什么突发危险性任务,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部队,而我们也总是第一时间无条件出动。上山救火,就是地方政府需要我们经常出动帮助完成的一项危险任务。
1999年夏天,刚下到连队当排长时间不长。一天晚上9点,大家刚参加完连队晚点名准备洗潄就寝。大厅突然响起急促的紧急集合哨音。“带扫把,带水壶,带毛巾,准备救火!”连值班员发出急促的通知。没等我明白是怎么回事,战士们纷纷放下手中的东西,以最快的速度跑回寝舍,拿出军用水壶,冲到卫生间灌满水右肩左斜背在身上。然后把毛巾浸湿,系在肩膀处的水壶背带上。再从军用床头柜中掏出军用挎包,左肩右斜背在身上,挎包里装上手电,水缸之类的小物品。最后战士们从门后面抓起一把扫帚或扛起一把铁锨,冲向连队门口的集合场地。我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形,忙狼狈不堪地跟着,最后稀里糊涂地被裹挟站进集合的队伍中,又上了车。
直到半夜十二点,我们才坐着解放车执行完救火任务回来。干部和战士们的脸上黑一块,白一块,军装上到处是灰,且湿透了。我第一次体验到救火的辛苦,也体验到警备区基层部队的不容易,并非传说中那样舒服和安逸。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救火行动。事后问起来我才知道,这样的救火行动平均每个月要发生好几起。尤其是春季和夏季。难怪紧急集合哨音响起,我看见战士们紧张有序又从容不迫,原来他们都习惯了。
后来等熟悉了连队的生活后,再遇到救火行动,我也不慌了。跟战士们一样,动作娴熟,准备充分,甚至还亲自领导和指挥着他们。
印象中,最危险的一次救火行动发生在2000年夏天。那天,同样是晚上。紧急集合后,我们乘车于半夜时分赶到龙口。至今不知道那个地方具体在哪儿,那座山叫什么名字。只记得那天夜很深,风很大,山很陡。向上爬的时候,我的鼻尖几乎能碰到前一名战士的后脚跟,感觉坡度能有70度,就像中学时语文课本里描写过雪山那一段一样。爬了很久,我们才到达了着火点。那火真大啊,借着风力,肆意蔓延着,隔老远就听到噼里啪啦的燃烧声。我们没敢从正面靠近,而是绕到后方从上风口开始扑救。扑救行动一直持续到天亮。风渐渐小了,火势终于被控制住了。我们也付出了代价。壶里的水没了,围在口鼻上的毛巾早被烘干了,大扫帚被烧的只剩下个把了,不少干部和战士们脸上的眉毛被烧没了,头发烧焦了,鞋底烧破了。大家脸上都红一块黑一块的,又困又渴,筋疲力尽。
正当我们为灭火成功要喘息一会儿的时候,另一处山上的火又蔓延起来了。我们又紧急转场扑救。至今我也不能忘记那个镜头,那位当年与我在一个连队带兵的宋排长(如今已转业到高速交警部门),我俩各带着一帮战士在相距不远的一个小山头奋力扑火,扑着扑着,我一转身,看见一团火帘顺着突然变向的风向他扑去,而他浑然不觉、仍在奋不顾身地扑打着眼前的火,情急之下,我大吼一声冲过去,在烈火将要形成包围圈的那一刻,我拽着他一同从那个三四米高的小山崖上跳下去,逃过了一劫。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我们真是血气方刚、无所畏惧啊。每次出去救火,心里装的都是满满的英雄情怀,血液里涌动的都是猛虎的力量。而每次完成救火任务后回返的路上,战士们总是像英雄一样站在解放车上,用嘹亮的军歌声来表达军人特有的自豪和骄傲。那一路雄壮豪迈的歌声,总能吸引来路边人民群众无数感激和羡慕的目光。那时候的我们,绝对是激情饱满的理想主义革命青年,我后来写了一首词,上阙中用这样的句子描述那时候的自己:“年少狂,披戎装,厉兵秣马,梦里入沙场。纵使梦醒身安在,血奔流,志满膛。”
救火的确是件很危险的事情。记得也就在那一年,我们团驻守在蓬莱的一个连队奉命上山救火。一个连队指导员,为救一名战士,不小心被灭火弹炸伤了眼睛。这件事后来被团里想拿来作为一个宣传点,于是安排我写了一部话剧,又挑了一些干部和战士在舞台上演,居然演得不错,在我所在的部队系统小小地轰动了一把。
最让我难忘的一次“救火”行动,是1999年11月24日那次。那一晚,同样是紧急集合哨音响起,团部大院几个连队的干部战士携带了各种救火器材在团部操场集合,却被告知是去海边救人,一艘“大舜”号滚装船在海边起火失事了。平日上山救火差点被烤死,那一晚去海边搜寻海难者,风大、浪大、雪大,却差点被冻死。至今想想那次特殊的“救火”曲折而艰难的经历,至今历历在目,有趣,又悲壮。
人生不经过。一眨眼,20多年过去了。当初穿着绿军装上山救火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到了地方,经营着自己的小家庭,最担心、最害怕的就是家里的用火安全。在我的力主下,家里很早就配上了灭火器、烟火报警器、防火面罩等消防器材。妻子开玩笑说我不当兵胆子变小了,我告诉她说,实在是因为那些年上山救火对火的印象太深了。一个小小的火种,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大损失、给生命带来多大危险、制造多少人间悲剧啊!
(文章已投稿《烟台散文微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