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9毕业实习期开始到现在入行大概也有11年多了吧,目前就职于一家互联网公司,还是后端开发的一线岗位。发展的不好也不坏,17年在上海买了房子,同时也背负了一百多万的房贷。
最近越发觉得焦虑了,主要是对于职业发展的焦虑。经常休息不好,时常做一些噩梦,比如没准备好就参加考试、被人追杀、出远门没买好车票、手机坏了丢了等等。按理来讲,当前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也还好,没有达到天天做噩梦的地步。或许,这种焦虑与我自身的性格、习惯或成长背景有关吧。焦虑的源头来自于对未来担忧,也有不甘和无奈。不过细想起来这焦虑,或许是在刚刚参加工作时就埋下了种子吧。
09年还没毕业就开始找工作。先在郑州科技市场转了一圈,根本找不到计算机编程的岗位,放眼望去全是一些推销、组装电脑的职位。因此,希望而去,失望而归。后来,也参加了郑州其他一些院校的校招会,才看到了一点曙光,终于见到了一些编程的职位。但这点曙光,很快也随着简历的石沉大海,而很快烟消云散了。尽管我在校学习成绩优异、拿过全国的编程比赛的奖项、获得过三好学生奖等,但大专学历、没有项目经验,不善言辞,依然是硬伤。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09年还正在发酵,对于找工作更是雪上加霜。毕业还没参加工作,便感受到了就业市场的层层寒意。终于在学校组织的校园招聘会上,有一家上海的软件公司看中了我的简历,让我填了一张职位申请表之后,就让我等通知。我感觉希望比较大,便主动和他们打电话联系了一下,他们也愿意向我伸出橄榄枝:可以到他们公司做实习生,条件是包住不包吃,没有实习工资,实习期结束可以转正。虽然待遇不怎么样,但总算是一张入行的门票。我没有做太多的犹豫,便一口答应了。毕业前的三个月,在学校已经没有太多事情,我便买了开往上海火硬座车票,坐了一夜的火车,只身来到上海投奔那家软件公司。
在上海火车站下了火车,照着地址找 到了公司,办理了入职手续,领了工牌和工作电脑便算正式入职了。入职后并没有特别忙,公司安排我参与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一个项目。项目初期并没有太多的事,主要是研究一些可能会用到的技术、做一些系统的原型页面。
对于公司我还是挺感激的,不像其他的一些公司只想要有工作经验的员工或者有培训经历的大学生,不想培养人。公司至少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提供了工作机会。而对于工作只是感到无聊,不敢相信自己今后的工作就是对着电脑编程,对未来也一片迷茫。
我刚入职时项目组就我一个人。后来又入职了一位有一年工作经验的小伙子。他也是从湖南老家刚到上海工作。接下来入职的是项目经理,看着有四十来岁的样子,人长的高高大大的,浓眉大眼。对我这个新人也挺热忱,知道我刚参加工作后,让我跟着他学,承诺我能学到很多工作技巧。我也很积极的配合他工作。他周末想在家里改造一下原来的个项目,让我到他家里去帮他一起搞,我便爽快地答应了周末到他家里去。
我刚来上海,从没有去过别人家做客。去他家之前,我想象着他家里的场景:灯光明亮的房子,贤惠的妻子,有一个漂亮的女儿或者乖巧的儿子,……
上午坐公交下车后,他来接我,远远的看到我便向我招手。他带着我左转右转到了他家。一开门进到客厅,外面阳光明媚,客厅里却是夜一样的漆黑。什么也看不见,摸黑走进他租住的卧室,才算又重见了光明。我没有笔记本电脑,我们就用U盘拷贝了项目到他自己的台式机上搞。其实主要是他在搞。我打他下手,因为我入职早,帮他讲一下原有项目的情况。到了中午他带我到路边,请我吃了在河南从没吃过,也没见过的河南拉面,比兰州拉面还难吃。吃完饭,他让我在他家休息一会儿,他倒在床上就睡了。我在陌生的地方也睡不着,就坐在电脑前随便划划水。半小时后他醒了,又继续搞了一会儿,算是完成了任务,我就回家了。坐在回家的公交上,一路的颠簸。看到项目经理生活状态,我的脑海里思绪万千:“从老家来到千里迢迢之外的上海漂泊,十几年后,这便是我的生活吗?”我心里泛起一阵的心酸,眼里也流下泪来。
失落的周末过后,工作还是照旧。项目组还在继续加新人,又加入了一个30岁左右前辈,工作也有很多年了,他便是项目的中坚力量了吧。他个子不高,也不算胖,但看着很敦实。他一入职便浏览着我们之前做的项目原型,夸我们做的漂亮。但我知道其实做的很粗糙,是他太客气了。
我从一个18线小城市的农村,一下子来到超一线城市的大上海,见识了地铁里的摩肩接踵、马路上的车水马龙,也见识了路边名表名包的光亮橱窗、夜色里大街小巷的俊男靓女。由于公司提供的住宿主要是提供给外派到交通银行的员工的,因此,距离公司也就是我工作的地方要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外加半小时步行。而我只能每天6点半起床,路边买一块钱的两个包子,在路上奔波两个小时到公司,9点准时坐到办公室的格子间的电脑前,开始一天的工作。中午只敢吃五块一碗羊肉拉面。晚上再坐两小时车回到公司提供的宿舍,顺路买一个两块的鸡蛋灌饼吃,渴了就烧开水喝。那时候,身边的同学大多数还在学校,只有我一个人来到上海,没有什么亲戚、同学或朋友,感到特别的孤独。那时候,脑子里想着的便是在上海工作几年,有了工作经验我就回郑州,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那里离家近,那里有要好的同学,那里有能够指导我的老师,……
当时觉得日子过得很煎熬,现在看来也不过一瞬间。实习期很快持续了两个月了,学校里也要忙毕业的事情了。我便向上司请了假回到了学校。回到学校,感觉一身的轻松,又见到了亲切的一草一木、一颦一笑。领了毕业证,很快就又返回了上海。
回到上海,项目已经推进到开发阶段,项目小组成员全部到客户现场也就是东昌路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工作。我也随着项目小组到了客户现场,参与到紧张的开发工作中。公司的地址也由静安区搬到了张江软件园。我的实习期很快结束了,公司的人事也和我约了签订正式劳务合同的时间。这于我都是好事情,开始有工资了,开始积累实际的项目经验了,住的离工作地点也近了: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那天下午,人事HR通知我回公司签订合同。项目经理也正好有事情要回公司,于是我们一同坐地铁回公司。等地铁的时候,项目经理接了一个电话。为了避嫌,我故意与项目经理保持了三五米的距离。项目经理挂断了电话后,他好像并没有要特意隐瞒我的意思,他故意问我:“你听到我刚接的电话里说了什么事情吗?”
我当然是没有听到的,便问道:“什么事啊?”
“ZM在他宿舍里自杀了。”项目经理回复我。
ZM就是我上面提到过的那位敦实的前辈。像我这样的年龄已经对人的生老病死没有太多的新奇,但听到同事的自杀还是很震惊的,赶紧问:“抢救了吗,现在怎么样了?”
“发现的时候已经死了。”
随后,我们都沉默了。
我们到了公司,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我签订合同,他忙他工作上的事情。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我们的一个同事从此不在了,其他的同事都以为他突然离职了。我们对他都没有太在意,因为我们并不熟悉,他是否已婚、是否已育、因为什么自杀、身前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一概不知。只是我坐在了他生前的工位上,看到他留下的几本技术的书籍,总是会想起他。他的死应该和工作无关吧,项目虽然很赶,但还没有到996的地步(那时候好像还没有996的说法),系统也是一般的信息系统,况且还没有上线,也没什么运营和维护的压力。我猜他应该是抑郁症吧。我清楚的记得,我叫他去吃午饭,他只慢条斯理的回答:“不去了,你们去吧!”。没过多久就听到他出事的消息了。工作不会因为任何人的消失而停止,项目仍在继续。
再后来,项目开发小组搬回了张江软件园的公司开发,我们都从客户现场回到了公司。与此同时,我们的项目经理要离职了,新的项目经理补充进来。他离职的原因我们并不清楚,也不便于问太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不得已,每个人也有每个人选择的权利。同时还有其他的项目成员添加进来,有一个小伙子是我的河南老乡。老乡的年龄长我几岁,比我毕业的早一年,参加过全职的IT培训,又有几个项目的实施经验,做事也踏实勤奋。 不过我们都是同龄人,又有差不多的背景和经历,在一起也有更多的话题可聊。我们会聊一些工作上的事情,我们都对公司提供的工作机会感激,我们都能从工作中得到锻炼,积累编码的经验。我们也都对工资不满,认为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我觉得我进步也比较大,已经能够独立的完成功能开发,也可以研究新技术,并应用到项目中。
不过同时,我感受到了同事间竞争的压力。和我一起入职,陪我吃了两个月的兰州拉面的小伙子,已经主动提出了离职,或许是有好的机会了吧。不过,我们都能看到他在项目中地位没有那么重要。我的那个老乡,也显得非常优秀,也得到了项目经理和其他同事的一致认可。但有一点让我感到不爽的就是:他会周末主动在家完成工作。这种勤奋工作的精神,对于领导对公司当然是好的。但作为同事就被动了,别人做了你的工作,你只能做其他的事情;你如果要有更出色的表现,就需要加入周末加班的竞赛。如果项目进度需要,我也不是特别排斥加班。只是希望能够多一些自己自由安排时间来学习技术或者准备我的自考本科,不想要没必要的主动加班。小组里也陆续有其他的同事离职了。最后,一方面因为公司加薪不多,另一方面也不想参与一些无谓的竞争,第一家公司工作一年半之后,便主动提了离职。
新工作也还不算是互联网行业,还是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开发,主要开发一些中小银行用到的信贷审批系统、进件系统等。但工作性质就是纯粹的“人头”外包,甲方是一家国企——银联数据。在外包公司,连一个正式的工位都没有,要不就是坐在别的正式员工出差后的工位上,要不就是所有外包员工拼一张临时简陋的桌子,要不就是十几个二十个外包人员坐到一个大会议室里。也是在这家公司(甲方公司)感受到了公司的基层管理人员对于外包人员的不尊重。脾气大的领导会对员工大声呵斥,几乎能把楼震塌了;脾气不大的领导会单独找你(不是我,是其他的同事)聊天,说你不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实际的情况是已经在天天加班了;更有阴险的领导,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用你的时候笑脸相迎,不用你的时候颐指气使。甲方内部员工之间还是相处愉快、非常和睦的。这只是对外包人员的鄙视。在他们看来你是外包人员,你就是低我们一等的。更有甚者,一些其他公司外包的员工,也会看其他公司的外包员工。唉,我也不知道都是外包,为什么还要看不起其他的外包呢,秃子还能比和尚多几根头发吗?
在这样个公司工作,是没有任何的归属感的。大家处得来到几个同事聊天也是聊着有好的机会就拜拜了。有一条好的出路,就是转内部员工,但这种机会只能属于那些运气好的、有好的学历的、会说话的、和领导会来事儿的外包员工。技术人员,也包括我很多时候都比较闷骚。做事踏实,但不善交际,因此能转进去的也是寥寥无几。好在,在这里的大部分时间不是特别忙,我有时间准备我的自考本科。我自知转正无望,也只能一边忍受这份“狗眼看人低”,一边准备着自考学习和考试。准备学历到手后,再去外面看机会。
这段时间的生活也算是惬意吧,公司的待遇相比其他的外包公司还算强一点儿。为几个外包员工租了房子,我和两位两个同事住了一所两室一厅的房子。大家休息时互不干扰,玩得时候也可以一起聊天一起吃饭。公司离租住的房子也比较近,我骑着自行车上班,也非常方便。
一转眼三年的时间过去了,我自考的本科也毕业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面试准备,我开始了新一轮的求职面试。令人失望的是,面试的机会大多数还是外包。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一个非外包的互联网房地产公司。开始时,做公司的管理系统,也有做公司对外的APP。也算是进入了真正的互联网企业。也是在这个公司经历了真正意义的996、快迭代、分布式技术、SOA等等。我也快速的从开发做到了Team Leader,也有了定期的加薪,虽然加的也不是特别多。也有了公司许诺的股票期权,虽然期权也不是很多。但加班是真多,基本是常态,很多员工都有意见,离职率非常高,以至于董事长和大股东召开技术部全员大会来安抚员工。
事实证明,幸运儿总是少数的。16年年底,眼见公司就要被一家上司公司收购了,期权行权方案都公布出来了。17年初,国家房地产政策突然公布,各大城市楼市政策收紧,房地产成交量大幅下跌,公司的业绩也直线下滑,收购活动紧急中止。之后,公司新财年的预算缩减,开始裁员。看到公司大势已去,我作为向领导提供裁员名单的小组leader,主动提交了自己的名字,选择了拿钱(裁员补偿)走人。
又到了为了工作焦虑、奔波的时候了。面试了几家公司,情况就像相亲一样,看得上的公司人家看不上我,看上我的公司我看不上人家。总之,结果就是非常纠结。这个时候,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发展的如火如荼,但行业的危机也开始显现——国家开始政策收紧了,只是大家还在蒙眼狂奔罢了。我最后拒绝了几家的offer,其中包括一家P2P企业,而选择了一家有银行背景的小微企业金融贷款公司的架构师职位。
事实证明,没有选择P2P行业是幸运的。随后,没多久各种P2P跑路、暴雷、倒闭相继发生了。一些P2P公司的同事有的主动离职了,有的失业了,更有甚者,住牢了。对你没看错,不是特别高的职位,也只是打工的,住进去了。这个时候,我才真正的意识到工作也是有风险的,择业需谨慎。
我选择的虽然也是互联网金融,但是不吸储,也不存管资金,单纯做小微企业融资的通道。一方面找需要资金的小微企业、个体经营户,另一方面找能够提供资金的资金方有银行,也有P2P,也有一些信托机构。公司做好贷前调查和贷中贷后的风控工作,帮助小微企业客户获得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不比消费信贷或现金贷,各行各业的小微企业的客户经营情况很难信息化和标准化,都是靠客户经理线下去陌拜、扫楼,线上导入的客户寥寥无几。而资金方也并不好找。虽然国家一直鼓励小微企业信贷,但小微企业信贷风控难、利润小的现实,并不能打动大的金融机构。因此,公司也随时面临着资金缺乏的窘境。总之,小微企业信贷,听着挺美,其实这是一份辛苦的工作,是一份脏活累活,是银行等机构不愿做的领域。好在,这样的业务没有违规的风险,不会跑路,也不会暴雷。但也不会活的太滋润,也不会发展的很快。但好在,公司无论是规模还是利润都是在增长的。
作为后端的IT部门,不会太忙,也不会轻松。小公司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不稳定。IT部门的管理层不断的调整、改变,引入各路领导,尝试各种业务项目,一句话就是——折腾。神仙打架,小鬼遭殃;上面折腾,下面受罪。另一方面,P2P的严打,也间接影响到了公司的业务,以至于公司在苹果市场的app都审核不通过了。资金严管,公司的资金方也不好找。18年19年距离08年09年的金融危机也差不多10年了,下一次经济危机好像正在路上了。经济不景气,小微企业过得也不好,资金需求也没有那么大。在这种背景下,公司的业务还在稳步推进着。
如果这些都还勉强可以接受的话,下一击便是无法承受之痛了。也就是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了。公司主要是线下业务,各小微企业关门闭户,倒闭撤退,公司只有存量的贷款业务在维持。公司不出意外的开始裁员降薪。好在,我幸运的躲过了。因为,我再次主动提了离职。也算是上天眷顾我吧!我在疫情爆发之前,也就是2020年的春节前就确定好了下家——一家BAT旗下的互联网公司。没有年前提离职,主要是在等公司的年终奖。年后便顺理成章的离职:我又开启了新的征程。
新公司的业务是公司比较看重的业务领域,但目前发展的不是特别好,所以,是在追赶、调整和融合阶段。日常工作的节奏,不像传说中的996那么严重,但加班也算是常态。平时到晚上9点10点是正常节奏,偶尔也会到两三点。大家都是一腔的热情,工作积极主动,态度乐观皮实,正式公司的价值观所崇尚的那样。我到了新的公司,作为新的员工,自然是随着大流走,因为周边都是和我一样级别的,差不多年龄的一群人。但是,晚上坐在加班出租车上,总会感觉到已经力不存心了。所以,难免会生出一种不安的想法:我还能这样奋斗多久?
这种想法并不是空穴来风。35岁就像悬在互联网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升不到P8就危险了。但是你也很清楚现在部门的现状,三四十的人的团队也就有一到两个P8,其他都是P7、P6、P5。你周边有很多有着更优的学历背景、更好的工作经历、更长的公司司龄、更强的工作能力、更积极的工作态度,你可以想象竞争的压力有多大。大家都是同事,大家相处的都很愉快,大家一起努力的工作,你感觉不到竞争,因为竞争是无形的。所以,难免的就会焦虑,难免的就会想我如果被淘汰了,我有什么出路。互联网人的未来大体分几种吧:
零、一直做基层的研发
一、抓住机会实现财务自由
二、大公司的打怪升级
三、国企养老
四、小公司的总监CTO
五、转行开水果店咖啡店
六、转行卖保险开滴滴
七、创业
八、我不知道的其他
第零个、由于公所周知的行业潜规则,996的福报即便公司允许,身体会也吃不消的;第一个,显然目前我还没抓到机会,对我来说是天方夜谭;第三个、我的第一学历不行,别人看不上我。这三条路已经堵死了。第二个打怪升级,要有足够的机会和实力,这个只能说正在努力,但不能确保成功。第四个需要机会、实力、人脉,好像也不比第二个容易多少。第五个需要有资金、还要能承担风险,我有一百多万的房贷,没有什么资金,有老婆孩子老人房贷要养,好像也承担不了什么风险。第六个,虽然可行,但是在一个陌生的行业从零开始,只能说需要勇气。第七个,没遇到好的机会,我好像也没那么大的魄力。这样分析下来,我能走的路其实不多。我也时常在思考,如果我不做程序开发了,我还能做什么呢?有时也只能感叹:刚毕业没什么经验,不被人待见;好不容易入了行,忍辱负重,积攒了几年工作经验,还没用几年呢,身体和精力跟不上了,家庭的琐事多了,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学习了,又要被行业淘汰了。你都还没感觉到有走向人生巅峰的迹象呢,好像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只能说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对中年人真的不友好。
所以现在当务之急,能做的就是降低自己的欲望,能不买的就不买,存钱还房贷。另一方面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做好本职的工作,不能松懈的学习,能升迁最好,如果不能,至少要尽可能晚被淘汰;左冲右撞的,看看其他机会吧。在社会上经历了十几年,现在终于理解了,为什么家里人那么痴迷于体制内了,为什么都希望孩子们能有一个铁饭碗了,这是他们大半生的人生经验啊。我有时也在想,是我欲望太高了吗?太不知足了吗?还是太不能吃苦了,熬熬夜就喊累?或者是我太悲观了,思虑过多了?但想得再多也是不会有什么答案的,或许只有N年后的事实才能证实我的命运。就像今天现状就是对于十多年前刚来上海时自己的证实。
最后,我只想说:我们都是普通的人,我们都是芸芸众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