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窑一词,首见于唐代文献,再见于宋元文献 ;邢窑白瓷,出土于唐代墓葬,或见于传世器物。由于窑址长久未见发现,传世实物与文献的记载,得不到切实有效的映证,令人十分生疑,邢窑是否存在?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对邢窑白瓷的研究仅停留在根据文献记载对传世或墓葬出土器物进行考证和研究,无法进行科学、全面、系统的研究,邢窑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随着窑址的不断发现,对邢窑的研究可以更深入、系统、全面地进行了,包括原料、工艺、烧制、发展历程等各方面,邢窑成了一个形象的概念。经过最近 20 多年的科学调查和考古发掘发现,在太行山东麓的山前丘陵、平原地带,北起临城县西双井、南至邢台县西固坚,西到隆尧县的双碑,包括临城、内丘、邢台的数百平方公里范围内,散布着几十处不同时期的邢窑窑址。
邢窑是一个以烧制日常生活用器为主的民间大型古窑址群,始烧于北朝晚期的北齐,发展于隋朝和初唐,兴旺于盛唐、中唐和晚唐前期,衰落于唐末五代,复兴于北宋,延续至金元,甚至到明清。邢窑烧制的不仅仅是白釉瓷,还烧制青釉瓷、黄釉瓷、酱釉瓷、黑釉瓷、点彩、三彩釉陶等。邢窑装饰的不仅是单调素面,还包括刻划、模印、堆贴、雕塑、点彩等,装饰技法颇为全面。邢窑制的不仅是饮食用瓷,还包括日常生活的各方面用瓷,如宗教、文房、玩具、建筑等。邢窑是隋唐时期我国北方白瓷的代表,与以烧造青瓷为主的南方越窑,构成了唐代“南青北白”的文化格局。
器物种类
邢窑最具代表性的产品,还是唐代烧制的白瓷,多属日常生活用品。种类丰富,造型多样。可以分为饮食器、陈设器、文房用品和明器等。具体来讲有:碗、盘(图 1)、杯(图 2)、盏托(图 3)、唾盂(图 4)、罐、壶、瓶、钵(图 5)、盒、砚以及动物俑瓷塑、人物俑瓷塑等。罐又分瓜棱罐、双系罐、四系罐、塔式罐(图 6)、唇口鼓腹罐等。壶分执壶(图 7)、短流水注、扁壶、单柄壶、皮囊壶(图 8)、穿带壶(图 9)等。瓶分长颈瓶、葫芦瓶(图 10)、双龙瓶等。盒分油盒、印盒、粉盒等。其中碗是数量最多、样式最丰富的器物。有圆口、花口之分,有敞口、敛口、直口之别 ;有深腹、浅腹之类,有直壁、弧壁、折腰之异 ;有玉璧形底(图 11)、玉环形底、实心平底之差,圈足又分圆形、花瓣形之异 ;等等。如器形秀美的玉璧形底碗,也习称浅腹敞口碗,是盛唐、中唐之际最具特色、最为流行的碗式,多为敞口、唇沿、45? 斜出壁、浅腹、玉璧底平坦,底面中心凹入。又如海棠花口碗(图 12),口沿呈四个海棠花瓣形状,碗壁凸起四条棱线,口沿、腹壁相对的四条凸棱纹和四条凹棱纹,使整个碗形犹如一朵盛开的海棠花,圈足为椭圆形高圈足,整器是采用模具压印的方法制成的。海棠式碗是唐代流行的碗式,在金银器中也有同类造型。
图1 白釉寰底盘
图2 白釉高足杯(河北省邢台市文物管理处藏)
图3 白釉四瓣口盏托(河北省邢台市文物管理处藏)
图4 白釉唾盂(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图5 白釉钵(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图6 白釉带托塔式罐(河北省临城县文物保管所藏)
图7 白釉“盈”字款带盖执壶(陕西省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藏)
图8 白釉刻花皮囊壶(河北省临城县文物保管所藏)
图9 白釉穿带壶(上海博物馆藏)
图10 白釉弦纹葫芦瓶(河北省邢台商都博物馆藏)
图11 白釉玉璧形底碗及底部(上海博物馆藏)
图12 白釉“盈”字款海棠花口碗及底部“盈”字款(河北省内丘县文物保管所藏)
造型特征
邢窑白瓷具有雄浑饱满、庄重大方的造型,朴素简练、丰盈豪放的风格。整体制作非常规矩周正,胎体显得细薄轻盈。唐代诗人皮日休曾有《茶瓯诗》为赞 :“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磁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萍味乡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以“圆似月魂”来形容造型的规整,以“轻如云魄”来比喻胎体的轻薄。规范的制作技术和纯洁的胎体质量,几达完美程度,给人以悦目的美感和典雅的享受。邢窑白瓷,既是实用品,强调了产品的实用功能 ;又是艺术品,注重产品的审美作用 ;赏用结合。邢窑白瓷,既是邢瓷造型的展现,融会了时代的风尚 ;又是技艺水平的成就,倾注了工匠的追求 ;反映了社会审美要求,渗透了大众的意愿 ;不愧时代宠儿。
胎釉特征
唐代邢窑白瓷从外观上可分为粗白瓷和细白瓷。胎体瓷化程度基本近似,大都处于微生烧状态,断面有大小不等的开口气孔,所见极少有过烧、欠烧现象。釉色稳定,基本一致,多呈白色,或微泛灰,或闪黄。给人的光感印象是绵柔浑厚而非清翠透澈。能严格控制、熟练掌握好还原烧成技术。粗白瓷的胎体略比细白瓷厚些。粗白瓷的制作相对较粗,产量占大多数。胎料淘洗不太纯净,杂质较多显粗松 ;胎色呈灰、浅灰、灰白或闪黄的白色等。由于胎面底色较杂且过重而吃釉不均,故胎釉之施有粉色化妆土。内满施白釉略带青色,积釉处呈浅青色 ;外施白釉至于下腹。釉层薄而透明,釉面银白光亮。细白瓷的制作比较优良,产量相对少些。胎料选择淘练精细,胎质坚致而细腻;胎色纯正洁白如雪,也有微泛灰色或闪黄的白色。器表不施化妆土。内外均施白釉,足底去釉露胎。釉质细润,透明度强 ;釉色雪白光亮,釉厚处微闪水绿色,釉面平滑莹润,局部釉面偶有细小的裂纹。
经科学检测,邢窑白瓷瓷胎选用的原料可能是产自当地的红砂石或白矸土,具有高Al 2O3 低 SiO2 的特点,成形性能良好,坯体干燥时不易开裂。瓷胎中 Fe 2O3 和 TiO2 含量比较低。粗白瓷胎中含 Fe 2O3 量一般在 1.7 ~ 2.5%,细白瓷胎中含 Fe 2O3 量 大 多 在 0.5 ~ 0.8%,胎的白度为 74.08%。瓷釉的主熔剂是氧化钙和氧化镁,属“含氧化镁石灰釉”,釉色乳白微泛青色。而釉中含 P2O5 又是其一特点,P2O5能使釉产生乳浊,使釉面有些呈现粉白,釉的白度最高为 69%。
装饰工艺
唐代邢窑所产白瓷,以素面无纹为多数 ;且以器形和胎釉取胜,装饰以质感美为典型。不仅体现了唐代人们的高尚情操,而且反映了唐代社会文化的崇尚。从近年出土的唐代白瓷来看,还是使用了一些装饰的技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刻划、模印、堆贴、雕塑和点彩等技法。尤其是刻划和模印,对后来定窑的刻花、划花、印花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刻划又叫线刻,是以不同的刀具在器物胎体上刻划出不同的纹饰,大多是以阴线形式来表现的。邢窑白瓷上所见有各种线条、三角形、花朵纹、花瓣纹、花叶纹、符号等。线条流畅富韵律感,刀法娴熟 ;纹饰结构疏密有致,栩栩如生 ;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自然潇洒。模印(图 13)又叫印花,是利用范模对坯料进行压印的装饰技法,故也可叫压印。邢窑白瓷一般有两种做法,或是器物整体以范模压印而成、或是器物装饰以范模压印而成。由于范模制作规矩考究,故而模印的线条也挺拔。雕塑(图 14)分两种。一种是组合式的,器物模印后再作细部雕塑或刻划 ;一种是整体式的,直接捏塑的小件器物或器物局部。堆贴是一种补充装饰方法。将模印或捏塑成型的器物装饰部分或器物附件粘贴到器物的相应部位而组成完整器物方法如耳、系、流、钮、柄等。所有这些装饰手法,都给邢窑白瓷增添了美的感染力。
图13 白釉鱼叶纹海棠形耳杯及杯心印纹
图14 白釉捏塑童子
器物成型
器物的主要成形方法是轮制。碗、盘、杯等采用内腹模压和外体轮旋方法成形的 ;壶、坛等采用轮旋拉坯、附之以捏塑方法成形的。如碗类器物,内腹壁异常平整光滑,有十分明显的模压痕,而其外腹壁,尤其是口、底、足心部分,却隐约可见微细的丝缕旋迹。玉璧底碗在拉坯成形时,先挖足,后施满釉,再将足部的釉去掉,也将同心圆旋削纹理痕迹去掉了,留下了底足中心的釉。体态严整、碗口圆滑、腹壁平净、底足光平、足缘规则、足心周正、如同玉璧,习惯上称之为“玉璧底”。从器物旋纹来看,旋削工艺技术娴熟。器物胎体厚薄比例适当,各部位的制作、安排、衔接协调适用,足、腹、肩、口的加工都有固定程式,精工细作,一丝不苟。器物均内外施釉,采用了浸釉或荡釉的方法。
烧造技术
唐代邢窑烧制白瓷所用的窑炉,现已发现的是北方盛行的馒头窑,依坡挖成,窑墙用耐火泥砌筑。窑室较小,火膛较深,双烟道。烧窑时烟囱的抽力较小容易造成正压,室内火焰易于产生还原气氛,有利于白瓷制品的烧成。
窑具主要是匣钵,可分为漏斗状(图 15)、盒状和筒状三种。一般是依据器物形状而选择合适的匣钵。细白瓷碗、盘、杯、盏托等,多采用漏斗状匣钵或盒状匣钵装烧的,一器一匣钵正烧,故器内无支烧痕 ;粗白瓷碗、盘等,多采用每端有一乳头状支钉的三角形或花形垫饼叠放,再装入筒形匣钵内烧成的 ;器物的里心、外底多有支钉痕 ;壶、坛等较大器物,多采用筒状匣钵单件罩烧;马俑、骑马俑、鸟食罐、鸟饮罐等较小器物,多采用筒状匣钵成组罩烧。匣钵的普遍使用,既增加了装窑容量,又防止了坯体变形,更提高了成品率。烧窑以柴为燃料,是在较强浓的还原气氛中于 1320±20℃烧成的,最高可达到 1370℃。
图15 漏斗状匣钵
铭文
唐代邢窑白瓷上所见款铭,大致有以下几种:“大盈”,一般见于平底碗碗底,量很少;“盈”:多见于碗、盘、罐(图 16)、洗、执壶(又叫注子)、盏托、粉盒(图 17)、枕等器物的底部,以碗最多见;按足分有平底足、玉璧底、圈底足等。“官”:多见于圈足碗的底部。“翰林”加“盈”:所见仅在罐底(图 18),是邢窑专为皇宫定烧的贡瓷。这些被选用的款铭,多与唐代宫廷设置的机构有关,是否就能说明这些瓷器的性质,已有学者正在进一步研究。另外还有一些如:“王”、“张”、“李升”、“素”、“九”、“季”、“重”、“许”、“楚”、“弘”、“吉利”等,或为姓名,或为吉祥语,或为年号的部分,给研究邢窑白瓷内涵提供了重要信息。
图16 白釉“盈”字款唇口鼓腹盖罐及底部“盈”字款
图17 白釉“盈”字款粉盒及底部“盈”字款(上海博物馆藏)
图18 白釉“翰林”款罐及底部“翰林”款
这些款铭,除少数用墨书在成品上之外,都是在施釉前,在胎体未干时,用尖状工具刻划在器皿底部的。因是手书体,故比较随意,字体各有千秋,融刚柔于一体。既给后人提供了研究信息,也为邢窑白瓷增添了神韵。
结语
邢窑烧制白瓷之时,正是唐朝鼎盛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期,中原艺术异常活跃,西域文化交相辉映,形成繁花似锦局面。唐代邢窑白瓷以造型丰腴典雅、色调类银类雪而闻名于天下。不仅国内通销,民间日用,进贡皇室,满足当时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而且远销海外,影响各国的物质文化,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日常生活基本用品。邢瓷的造型规整、形态朴实、胎体轻盈、胎质细润、釉色白莹、釉质纯洁、做工考究、技艺精湛的品质,不仅赢得了唐代文人的赞誉诗句,更是与南方的越窑青瓷并驾齐驱,构成了南青北白的文化格局,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