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山火肆虐4个多月了,
当地的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严重的影响,
大火烧毁了超过数千万亩土地,
数十万居民流离失所,
4.8亿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在火灾中丧生。
极端灾害加剧了干旱,
近日,南澳Anangu Pitjantjatjara
Yankunytjatjara的原住民领导人下达了一则惊人的指令——1月8日起将射杀1万头骆驼,
以缓解环境问题。
APY是南澳一个非常偏远的地区,
人口2300人。
据Daily Mail报道,由于澳洲骆驼泛滥,并且在旱区饮水,导致当地居民的供水不足。
“我们在一个又臭又热、极其不舒服的条件下困扰很久了,这感觉很不好......因为骆驼闯进来,一直不停地敲击栅栏,还在房子附近徘徊,想要从我们的空调机箱找水源。
当4、5只骆驼一起来寻找水源时,有很大的可能会把空调机给直接撞坏。”
当地人表示。
南澳一直受极端高温天气的影响,
连月的高温和干旱,
加剧了骆驼与当地人生存资源的矛盾。
当局还表示,它们每年会排放至少100万吨二氧化碳,从而加速了全球变暖,增加火灾隐患等,
这些都成为它们被猎杀的理由。
由于骆驼每年排放二氧化碳相当于多了40万辆汽车上路,APY呼吁扑杀骆驼以取得奖励碳信用额。
(碳信用:碳排放额度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具备商品属性可进行市场交易,简单来说就是国家或企业在某些领域减少碳排放,可以得到碳排放额度奖励,可用于抵扣工业碳排放或用来出售等)
也就是从今天开始,会有专业的火枪专家乘坐直升机在空中射杀骆驼,扑杀行动预计持续5天,
宰杀后的骆驼尸体将会被焚烧。
遇到天灾时,人命和动物的命,哪个更重要?
这似乎不难回答,人命大于天,
可这一幕发生时,还是会让人五味杂陈。
骆驼可以说是澳洲发展最早的“功臣”,
18世纪英国殖民者到达澳洲,
金矿被发现,定居点也建立了起来,人们迫切地需要一种能在澳洲内陆严酷自然条件下长途跋涉的运输方式。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骆驼成了唯一的选择。
1870年起,2万头骆驼陆续从中东引进到澳洲。
它们可以负载大量货物,可以数周不喝一滴水,还能在澳洲沙漠的酷热下连续长距离跋涉。
来往运输羊毛、淡水、电报杆、铁道枕木,茶叶和烟叶。
由此建立起澳洲内陆地区最初的交通网、信息网、货运网…为澳洲的早期发展立下巨大功劳。
后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中,
澳洲人对骆驼的需求渐渐减少。
由于缺乏天敌,骆驼数量急剧增加,
一般来说骆驼是没有攻击性的,
但由于澳洲极端天气的出现越来越密集,
干旱、灾难性山火频发,
骆驼为了找水喝,会闯入居民生活区,
捕杀行动就成为了每年的“合理操作”。
捕杀骆驼的消息一出,
网上评论炸开了锅——
“不如我们把这个国家的所有动物都宰杀了那就没有人会担心它们来抢水喝了!它们是野生动物这不意味着可以杀掉它们啊!”
“骆驼被射杀是因为‘它们每年排放的甲烷等于1吨的二氧化碳'?澳洲人均碳排放量一年都有20吨了。”
“就像人一样,这些动物也是为了生存!能不能找一些其他的方式来处理?”
其实,该指责的不是射杀过剩物种的行为,而是在灾害近乎失控时才采取措施,
如果无法从源头发现问题,
也许射杀再多的骆驼也拯救不了气候变化。
在澳大利亚这片土地上,
曾发生过无数次人类和野生动物抢夺自然资源的冲突。螃蟹、野兔、袋鼠、骆驼……
特别是作为澳洲国宝的袋鼠,
基本上是隔段时间,就要大范围扑杀一次,
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惨的国宝了。
澳大利亚的外来物种战争也没有停止过,几乎每一次引进物种,都以失败告终。
曾经为了抑制疯狂繁殖的兔子,向野外释放了一种出血性疾病的病原体病毒。
一场又一场“战争”,释放病毒和毒素、直升机从天空直接射杀,
对于动物们来说或许是
“莫名其妙被扔在一个适合生存的地方,然后有一天就被杀死了”
当初把这些外来者带来的人从来没想过后人会花费巨大的金钱和精力,来把它们“请出去”,也无法和它们和谐相处,
物种和人类的“战争”依旧在继续。
这10000只骆驼的牺牲,也许可以给人类带来了短暂的安稳。
有人说它们该死,
可是当下一次危机来临,又要用什么来换取人类的资源和领地,再下下次呢,不敢设想。
动物的繁衍和生长本身没有错,
如果有一天资源只够维系人类的生存,
那么又有多少生物将成为“威胁物种”而被合理猎杀。
以前历史老师给我们举例子:
当商品过多时,物价就会下跌,
商人为了控制商品价格,将牛奶面包倒进河里
而这时候街上却有无数人被饿死。
当时的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资本家不把牛奶给穷人,后来我们明白这就是规则。
规则是人定的,
但弱者从来就没有参与过,
也包括动物。
最后想给大家推荐一部短片,#2020奥斯卡金像奖入围短片——《犹大项圈》。
在澳大利亚,人们为了猎杀数量过大的野生骆驼,会捕捉其中之一为其佩戴上一种叫做 " 犹大项圈 "从而进行追踪和猎杀种群,自从 2009 年至今已有超过 16 万头骆驼因此死亡。
后来,被佩戴上项圈的骆驼为了保护自己的种群,会主动远离同类,终身独自生活。万物有灵,规则之下,愿我们仍然保有怜悯的能力。
— END —
*部分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
Source:Daily Mail、悉尼ing、珀斯生活资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