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他人交往时,总会听到“我以为你在做什么什么”或者“我以为你是这样的”,很奇怪,这里为什么会有个“以为”呢?可能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的,现如今依旧没有学会去“以为”的我,已然落后了一大截。
显然因为没有成为他人“以为”的样子,所以才会好奇,所以才会问自己,在那些“以为”的时候,自己究竟在做什么。
有人说“我以为你作业都写完了,怎么还带这么多书回去”,回应到“并没有啊”;有人说“我以为你是很喜欢看书,应该属于整天都泡在图书馆里的人”,然后“啊”的一声,随即回答到“并没有这样,那些经典那些名著,还有专业书籍,也没有读几本都”;又有人说“我以为你看的电影都是些黑白片”,心里默默想“你是有多关注我”;还有人会问“我以为你很容易相处”。
于是,开始问自己,在别人以为的时间里,我是怎么耗费时间的,怎么就造成了与那种以为截然相反的结果了呢?就像老师曾问过的那样,“一个选择题有25%的正确率,你怎么就能完美地避开了所有的正确答案呢?”
以为在做作业的时候,可能在涂涂画画;以为在专心看书时,可能在不间断地追剧;以为在睡觉时,可能躲在被窝里玩手机;以为应该能获得一份好工作时,可能还在学习怎样开口说话的路上;以为只看经典时,可能还没有学会分辨优劣;以为很好相处时,可能是远距离的“美”。
那些“以为”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在应该做什么事的时候就该去做那些事,结合时间、地点、空间来做出正确的事。显然在那些以为里,并不知道也没有如此这般去做,于是我不知道,在别人忙着面试,准备公考、国考、事业单位时,我在做什么呢?每次别人问起来“怎么就不见你着急呢”,是啊,我怎么会不焦躁呢?你面试了一场又一场,我的简历可能也投了一家又一家;你一节又一节死磕网课,我的笔记可能也写了一本又一本;你书买了一箱又一箱,我的下载可能也换了一批又一批。我不知道,也有人老是把“失眠”挂在嘴上,然后就会问你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回忆一下,怎么能和彻夜不眠,翻个身就能被惊醒相比呢?于是摇摇头没有,四点醒来翻身坐上一两个小时,这会是什么大事吗?难道把焦躁说出来表现出来,就好了?我也不知道,这一切是在自欺欺人,还是在自欺欺我,所以才会为别人的以为声郁郁寡欢。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个“你以为”,在没有人主动去提问说是“你觉得我怎么样”,为什么要先入为主,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呢?随便说出“以为”,有时候会让我这种小心眼的人烦躁。此外,还会增添一些无形的负担,为了说清楚“以为”不得不白白耗费一点口水,而后彼此可能也不会太在意这份修改后的以为。
没事不要“以为”,很多时候都是些瞎以为,就像做问卷调查时,提前预设好了一个答案,当看到数据分析结果时,就会想着大家可能都是应付行事,否则不应该如此啊。这个例子可能不恰当,但是以为后的惊诧是一样的,这种意料之外很大一部分不正是自己的无知造成的吗?
不过还是感谢那些在“以为声”中带上的滤镜,至少当静下心来思考时,能让人在镜面投射中感到一丝焦虑。还有也对不起,没能学会携带以为之镜,无法让身边的人照上一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