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在公众号,读到了林清玄一篇文章,《三十岁后开始觉悟》,大概讲了下作者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以及从这些经历中得到的人生感悟。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 要尽可能地把所有时间和空间都留给那些重要的事情;
- 你必须意识到,世俗的事物并非无价;
- 不要失去对真实价值的认知;
- 要认识到这个世界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
作者从小生活在台湾一个底层家庭,双亲都是没有什么文化的普通人,因此对作者的支持是很少的,有的也仅仅是他在离开家乡外出工作之前,母亲塞给他的一罐家乡的水土。
他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位作家,并且一直都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靠近。从小学开始,他每天都要写一篇文字,小学是500字的文字,中学变成了1000字,成年后,每天都要达到3000字的数量。当他的作品发表以后,媒体或大众都评论他为天才,但却很少有人提及他为了成为这个天才的过程,所经历的历炼。他做过服务生,码头工人,摆过地摊,甚至当过屠户,但即使这样,他仍然笔耕不辍,每天坚持自己的写作。
在他事业有所成就的时候,身兼多个职务,且由于职业的需要,时常被迫出现在社交场合。他认为这些繁冗的事物影响了他专心写作的心境,所以毅然辞职了。“幽默和浪漫的精神都不见了”。
他在某本书上读到了一句话:
当你三十岁的时候,要把全部的时间用来觉悟。如果到了三十岁还没有把全部时间用来觉悟,就会一步步走向死亡。
作者顿时感到恐慌,并谦虚的说,自己好不知道觉悟是什么。他毅然决然的辞职,跑到一座山上闭关,并领悟到,觉悟的含义:
“觉”就是“学习看见”,“悟”是“我的心”,所谓“觉悟”就是“学习看见我的心”。
”学习看见我的心“,很简单的几个字,但对一个人真正有所顿悟,真的是很困难的,知易行难的道理绝对适用于大部分的人,包括我在内。
之前,我的内心不知是什么原因,总是异常的浮躁,几乎任何时候都很难安静的坐下来,踏踏实实的做好一件计划的事情。不论是发布公司的报表,还是制作部门的预算方案,几乎都是不假思索的在键盘上信马由缰,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而且内心深处仿佛存在着一团火,那种炙热的感觉,催促着我尽快完成手头的工作,以便进入下一个工作内容,或早早的下班回家。所做的事情从来没有合理的规划,具体操作的时候又火急火燎,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连续几年,自己在工作的范围内,几乎没有成长。
同样的道理,在生活中也是这样。
我没有真正的安静下来的时候,没有平心静气的喝一杯茶,好好的体味这杯茶水冲泡的味道究竟如何,能否品尝到茶的芬芳,有没有感觉到茶水从舌根到食道缓缓流下的沁人心脾的清爽。
没有好好的品尝一盘菜,这道菜的食材是否新鲜,口味是否适中,用火的力度是否拿捏的恰到好处,当然,我不会做饭,因为我压根不会体验到这种烹饪带来的享受。内心的火苗仿佛将我的味觉、触觉、视觉等燎为灰烬,变为一片焦土。
人的成长是不是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呢?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将自己内心的烈焰不断的抑制,让它逐渐变为小小的火苗,直至熄灭,从而将自己的心变成一汪平静的湖水,从而让人变得踏实、从容,变得幽默、浪漫。这可能就是心如止水的境界吧。
最近刚读完毛姆的《人性的枷锁》。由于其中的部分情节,和自己的经历较为接近,而且作者,或是译者的文笔,读起来引人入胜,所以我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读完了。作者对人性的体悟,对自己内心的描述,以及最后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感悟,对我这个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人都有种醍醐灌顶的清醒。
人生是没有价值的,就像一张波斯的挂毯,上面的各种图案,就是人这一生,遇到的各种人、事,而当这个人过世之后,这张挂毯也就随着化为灰烬。
当我真的意识到这些的时候,内心的火苗仿佛在一瞬间便熄灭了。
是啊,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每个人都在编织自己的挂毯,每个人的图案都不一样,不要为眼前和未来有所焦虑,认认真真的活着,追求自己的幽默和浪漫即可。你所遇到所有的人和事,都是这块挂毯上美丽图案的组成部分,当你走到人生的终点,回望自己这块挂毯上的图案时,能够带着暖暖的笑容欣赏它,这就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