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呗被央行征信“收编”,果然只是开始。
借呗、花呗统治年轻人消费的时代,行将落幕!
一
借呗之后,终于轮到花呗更名。
11月24日,蚂蚁花呗官方宣布:正式启动品牌隔离工作!
直白的说,就是花呗也要改名字了,由原来的“花呗”,变成了“花呗丨信用购”,而且对应的是两个不同类型的服务,“花呗”是新成立的蚂蚁消金的专属品牌,“信用购”则是银行提供的消费信贷服务。
两者不光是服务方和额度相互独立,就连账单和还款都已经分开。
一句话,从今往后,让蚂蚁的归蚂蚁,银行的归银行!
11月初,蚂蚁借呗才刚更名为“信用贷”,这一次,花呗也将同银行划清界限。
上亿用户都得跟原来的花呗、借呗告别,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了。
二
自去年上市被紧急叫停后,蚂蚁巨震就没有停过。
合规整改、监管约谈不说,今年6月蚂蚁消金公司挂牌后,所有动作都在加速。
9月,花呗启动全面纳入央行征信。
11月,借呗更名,同银行放贷渠道隔离。
这一次,花呗也更名了,消费信贷同样与银行明算账。
一切的背后,是国家未雨绸缪、有意降低全民金融杠杆,而作为民间最大的放贷机构,蚂蚁刚好撞到了枪口上。
更何况,蚂蚁的放贷规模早已达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截止2020年上半年,蚂蚁放贷余额高达2.15万亿,其中花呗和借呗占到1.73万亿,98%的资金都来自合作银行,蚂蚁自有资金仅占2%。
如此惊人的杠杆,不出事则已,一旦出事,背锅的都得是国家的银行,而蚂蚁即便是只有2%的自有资金,还多是依靠ABS等资本市场融资而来,原来30多亿的本金,几年时间就滚到了3000多亿,翻了上百倍,2020年中时仍高达7000亿。
为了妥善给蚂蚁“泄洪”,同时化解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互联网小贷新规”、“银行互联网存款管理办法”等新政相继出台,都给蚂蚁套上了紧箍咒,筹款杠杆、出资额、放贷规模全都设定了天花板,就连ABS融资也被暂时关门。
但对蚂蚁影响更大的,还是对花呗、借呗两大核心,也是最赚钱业务的鞭打,监管要求6个月内要完成整改,1年内原有业务完全退出。
今年6月,蚂蚁消金的挂牌成立,正是为承接蚂蚁花呗、借呗而生的。
当然,这可不是简单的腾挪换地,原来的花呗、借呗,100%股权都在蚂蚁自己手上,而作为新“东家”,蚂蚁在“蚂蚁消金”的股权只有50%,第二大股东南洋商业银行,背后是中国银行。第六大股东中国华融,则是四大国有资管公司之一,背后是财政部。
现在,花呗也将紧随借呗之后,被纳入蚂蚁消金的业务版图,等于从蚂蚁集团分离出去。
蚂蚁没有吸储的命,却得随了银行的管。
三
大象般的蚂蚁,背后涉及上亿用户,每一次改变都会带来震动。
这一次,巨变同样不可避免。
1、蚂蚁放贷规模还远未达到合规要求,杠杆还得继续降。
一大批人都会感受到花呗、借呗额度调整,不论是花呗还是借呗,每一次调整,都会在无形中提高用户门槛,自然有很多人被蚂蚁请出去。
当然,多数人不会有什么感觉。
一部分人的额度会被大幅调低,这会占到相当大比例,因为这是蚂蚁降杠杆最直接的操作,也有人额度会直接清零,等于被蚂蚁拒之门外。
2、无数人将会告别花呗、借呗。
除了被蚂蚁清空额度无法使用借贷服务外,不少人都是主动退出。
在花呗宣布接入央行征信后,就有不少人因为各种原因,表态要告别花呗。
3、从蚂蚁花呗借呗到整个互联网借贷,都将会直观体验到钱不好借了。
借呗、花呗全部纳入央行征信后,总计将覆盖10亿以上消费人群,其余互联网借贷平台的征信数据被央行纳入,也只是时间问题。
从今往后,绝大多数人的信贷情况,将尽收央行眼底,信用卡违规、花呗借呗逾期,都将成为银行判定一个用户资质的重要参考,反过来对蚂蚁也一样。
一处信用出问题,立马会牵连到所有平台,拆东墙补西墙的戏码将彻底失效。
四
蚂蚁们被迫后退的一小步,都将成为中国金融和社会消费迈向成熟的一大步。
马云和蚂蚁,通过大数据和科技手段,让无数人借钱消费变的无比容易,这样的贡献我们必须承认。
但在“躺平潮”盛行的当下,放贷的生意早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内卷行当,是个APP就能借贷,蚂蚁也在资本的驱使下迷失了初心,开始变得贪婪。
国家及时出手,为的就是提前释放风险,杜绝资本无序扩张。
今天,我们说别了花呗、借呗,不是说花呗、借呗没了,更不是说不能用了,而是在国内风靡了30多年“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畸形超前消费思想,是时候告别了。
靠谁都不如靠自己,花自己的钱才最踏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