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生于不同的时代,身处各异的国家、地区、家庭,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因此,每个人对金钱的看法和态度都大相径庭。每个个体的体验独一无二,有些看似疯狂或不可思议的事情,在他人的生活里,却往往显得合情合理。例如,一个身处贫困的人,他对于风险与回报的权衡,或许会让富有的投资大亨们感到费解。而那些在通货膨胀中挣扎成长的人,与在物价稳定时代生活的人,对于金钱的感悟也截然不同。
例如我的母亲,经历过50年代时期生活的艰辛,她的消费观念,往往让我不易理解。好水果不等到烂掉舍不得品尝,烂了又舍不得丢弃,宁愿吃下后身体不适;那些再也无法穿上的衣物,宁愿占据家中宝贵的空间,也不愿丢弃。
再比如我的岳父,给他买的新衣服,不愿意穿,至今仍保留着80年代的衣服,家中的物品日渐堆积,仿佛成了个小型的垃圾场。即便再大的房子也感觉处处都是杂物。我们尝试整理丢弃,却往往被他责备为不懂得珍惜。然而,这些东西实则早已无用。
这些40后或50后的父辈们,在童年时期的贫穷与苦难让他们对物质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即便社会变迁,他们的观念却依旧停留在那个时代。
那我们的财富观正确吗?恐怕也未必,跟00后们相比,对于他们在游戏里的充值,对上千元球靯的追求,也没办法正常交流。这就是不同年代造成的财富观割裂,甚至完全无法弥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