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曾经流行,“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应该就是没有好好的去践行吧。知道了深度工作的原理,更好的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有效的去应用。为此,作者在章节的后半部分,对于如何深入工作提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建议或准则。
准则一是工作要深入。人的意志力如肌肉一般会出现疲劳,不能无限制的使用,所以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管理和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为此,作者提出了4种具体模式。
一是禁欲主义模式。即通过切断一切与外界的联系的媒介,将自己封闭在别人联系不到的地方,适合自律的自由职业者。
二是双峰模式。它要求将个人时间分为两块,其中一段时间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其余时间完成浮浅工作,适合普通上班族或有固定休息时间的教师、创业者。
三是节奏模式。即可以每天在固定的时间都固定做同一件事,它是创作一种工作节奏,不需要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这种模式感觉应该是大众用的蛮多的,比如每天固定时间读书、运动等,在每天精力好的时间里集中做某件深度工作,从而形成自己的节奏。
四是新闻记者模式。即只要有空闲时间,就立刻转入深度工作模式,苦心打磨产品。这种模式需要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或者需要一定的锻炼才能够少耗注意力的转换。
其他作者还列举了一些有效的策略。例如习惯化。要想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要养成严格内化的习惯,但是并没有哪一种深度工作的习惯是绝对正确的,所有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为此作者提出了3个有助于打磨自己深度工作习惯的3个参考问题:你将在何处工作,工作时间多长;工作开始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要有大手笔。即对周围惯常环境做出巨大改变,辅以可观的经历或金钱投入,支持一项深度工作任务。由此提升任务的外现重要性,降低大脑继续拖延的本能,并注入激励和能量。像经商一样执行。让自己像伤人呢一样,给自己找一个能够燃起欲望的目标,把所有关注点都放到这个最重要的事情上,然后用足够的精力去完成它。等等。
准则二是拥抱无聊。准则1是教你怎样把工作安排到日程里,用日常惯例和习惯来帮助自己不断达到当前精力集中程度的上限,准则2将帮助我们大大提高这一上限。作者提出心智强度这一概念,如果你生活中的每一刻无聊时光都是用浏览手机来打发,那么大脑就可能被重新编排,即“心智残疾”。例如在现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微信等AAP的应用让我们极易陷入碎片化的状态,慢慢难以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大脑渐渐不能够胜任深度工作,因此最大程度地利用好自己深度工作的习惯需要训练,为此需要坚持两方面:高强度提高你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克服分心的欲望。为此提出一系列小策略。
训练自己不要不断分析,而要不断专注。例如对于现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预先计划好使用网络的时间,然后在这些时间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使用网络并不能减损大脑专注的能力,而是稍有无聊或遭遇一点点认知上的挑战,就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这使得大脑不能容忍没有新奇性的东西。这种经常性的转换可以理解为削弱组织各个部门集中注意力的心理力量。
像罗斯福一样工作。即在日常工作中,找出一项优先性很深的重要任务,估算出完成此类任务需要的时间,然后设定一个硬性截止期限,流出的时间远远少于估算的时间,以此训练自己。
有成果的冥想。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时(比如走路、慢跑、淋雨),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难题或任务上。
记住一副扑克牌。尽可能快地记住刚洗过的一副牌,通过这种记忆力技巧训练来锻炼提高自己的专注力。
准则三是远离社交媒体。在网络工具的背景下,我们已经习惯了任何益处的思维定式,一旦发现使用一款工具有任何益处,或不使用就可能错过某些事,就有足够理由去使用。而作者建议工具选择的手艺人方法。明确在你的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决定成功与否的核心因素,只有一种工具对这些因素的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时才选择这种工具。为此作者提出在网络使用习惯中采用关键少数法则;借调社交媒体;不要用网络来消遣等策略,以此把精力集中在最有效的要事上。
准则四是摒弃肤浅。客观地认识当前个人日程中的付钱内容,让后将其降到最低程度,以节省更多的时间用于极端重要的工作上。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策略: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可以用方格本等工具;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等。
后半部分章节,作者列举了很多的例子与建议。我觉得更多的是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参考与方法。前提分析好自己的现状,再选择其中比较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具体操作与践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