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带甜心去看了热映电影《抓娃娃》
起初兴趣并不大,认为这就是一部搞笑片,听了林老师的分享,这两天一直心心念念的想去,看完后,忍不住推荐,极力推荐,真心推荐!
电影结束后,甜心问我:妈妈,这个电影为什么叫抓娃娃?
我思考了一下,猜测电影名和剧情之间并没有非常直接的关系,非要扯点关系那应该就是夫妻俩抓着娃娃(孩子),希望孩子能按照他们设计的人生剧本去活!
爸爸当年没有完成的心愿,清北大学,希望儿子去完成!
爸爸自认为成功和自己小时候吃的苦脱不了干系,所以希望孩子也按照自己的人生经历走一遍!
爸爸自知高考只考了98分的大儿子没救了,所以将二儿子当成了一场赌注,当作自己集团公司的未来接班人!
剧情小点很多,泪点也不少,可能是当自己是个锤子的时候,看谁都是个钉子,当自己很看重家庭教育的时候,眼里看到的都是家庭教育的悲剧!
剧中有一句话印象深刻:
人生最大的对手是小时候的你! (金句)
站在原生家庭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每个人之所以成为今天的自己,除了不可更改的基因因素之外,就是环境因素,一个人成长经历中,婴儿和幼儿时期对一个人人格的行程是,安全感的建立是最重要的,而这个时候陪在孩子身边的通常是父母或其他亲密养育者。我们的情绪模式,心智模型,我们长大后和这个世界的互动方式全部都是源自于我们和父母的互动方式!
长大后的我们会不自觉的用小时候和父母互动的方式,复制到和其他人际关系中,特别是和权威的互动(父母对于小时候的自己来说就是权威,遇到控制欲很强的家长,孩子成年后可能依然难以逃脱父母的强势,父母依然是所有人际关系中最权威的那个)
如果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是安全的,自由的,孩子在家里是有话语权的,有选择的,那么长大后会将童年和父母的互动方式投射到其他人际互动中,这是一种强迫性重复,因为人们总是喜欢待在舒适圈里!
如果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是压抑的,不自由的,不安全的,被控制的,父母的情绪是极度不稳定的,对自己的指责否定是很多的等等,那么同样孩子也会将童年时熟悉的人际互动方式和情绪模式投射到其他人身上,当一个人感觉不安全的时候,会下意识的启动动物的防御模式(打,逃,僵)这样的互动方式自然是伤害人际关系的,特别是和重要他人的关系,痛苦随即产生!
如果没有学习和成长,没有觉察和行动,没有看见原来如今的自己性格中的各种缺陷和问题,大多是童年经历导致的,许多人大概率就会一步步走进痛苦的深渊,产生各种心理疾病!
好在现在的媒体环境,虽说碎片知识很多,但也总比没有知识好! 当然。最好还是通过读书尽量了解完整的知识模块,知其所以然,会有更大的动力去改变!
这部电影还有其他很多发人深省的部分,值得反复回味和思考!
孩子虽然小,但他也是人,是一个有着独立灵魂的人,可是有太多父母把孩子当作是一个工具,就像剧中的父母,培养孩子的最终目标是希望能继承家业,根本没有看见孩子喜欢的其实是体育,是跑步,更变态的是竟然组件了一个团队,打造了一个极度贫穷的成长环境,试图让孩子能深刻体会学习改变命运的道理,真是可悲又可笑!
现实中的父母固然很难做到这样,但控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选择,去行动的家长大有人在,这其实是一步讽刺如今家庭教育的影片,看懂入心了,便也能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中需要调整和进步的地方。
请把人当人看,更要把孩子当人看!
很庆幸,也很感恩如今的我基本具备这样的能力!
给孩子们充分自由选择的空间,并接纳孩子按照自己本该成为样子去成长!
我呢,连期待都没有,就只是祝福,尊重,信任和爱我的孩子,无条件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