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同事聊天,谈到家里老人病了,吃喝拉撒不能自理,去年刚瘫痪时还精神焕发的锻炼,今年放弃了,说是没用。只是精神头再也不如以前了。人一旦对生活丧失了盼望,就犹如蒲公英离开了土地,失去了底盘。
同事的儿子今年刚考上重点大学。人到中年谁不是这头是孩子,那头是父母,而自己是背负支撑他们的脊梁。脊梁坏了呢?脊梁能坏吗?同事脑袋长了瘤,这是最糟糕的事情。
成人的世界多得是残酷。
人出生时有父母的庇佑,而老年则靠自己经营来的福祉泽佑。无数身边人的经历无不提醒着我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人们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这里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教 育,哪一行想要做的更优秀不需要学习呢?之所以能忍受生活的苦是因为久之成习。有时也会怀疑古代条件那么落后,人们是怎么忍受的?与现在是一样的道理,人人都如此就不稀奇,日子久了自然就麻木了。而学习的苦呢?是反复与自己作斗争,就好像睡不着时用各种手段强迫自己一样。自己斗自己岂不难受?但是学习习惯后就是乐在其中。在到达这个境界之前,你必须徘徊在坚持与放弃之间。
写作是学习的一种,首先需要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其次不断的练习技巧,随时记录所思所想,最后还需要点天赋。人们即使下定了很大决心做某件事,当遇到困难时,潜意识都会有自我怀疑的时候。大多数人会间歇性发作。
而我就属于那大多数人。
习惯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有时是写在简书上。在简书上写的时候,投完稿会忍不住一遍一遍的看我的阅读量,朋友圈虽已关闭很久,但这真的有种期待朋友圈评论的感觉。有时候明明是在抒发一些真心实意,却极少人浏览。有时候没对比就没有伤害,看别人浏览量蹭蹭的上涨,莫名心慌。会怀疑:我真的适合写作这条路吗?我的能力是不是很平庸?进而陷入对未来的恐慌和沮丧中。
但是心理落差淡下去之后,理智就来了。你才坚持了多久?才写了寥寥几篇而已。把自己当成了世界文学巨匠吗?像狄更斯一样一炮而红吗?更有说服力的是:我知道可能不会有好的结果,但是如果不坚持我会后悔。
如果等到人至中年,或者老年再拾起写作,那不是耽误了很多年了吗?结果是走出来的,不是期待出来的。立足当下,立刻,马上。假如剩下的时日不多,你还会不断地放弃吗?
之所以能够这样反反复复要放弃又不放弃,就是因为喜欢。世界尽管纷纷扰扰,我独有一片宁静,那是任何人都不曾企及的。即使生活困苦,我有可以放置人生的地方。面对生活变故更加从容,对生老病死,儿女父母更充满智慧,从容过完此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