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朋友之间,须有一个适度的距离,心理学上叫“个人距离”。
比个人距离更小的距离叫“亲密距离”。如果不是特别亲的亲人,请不要试图越过个人距离的界线。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需要一个独立的空间。再要好的朋友,潜意识里有些东西也是不愿与他人分享的。
保持个人的距离,让对方既有安全感又不至于疏远,友情才会久远。
02
细细和素素近十年的友谊小船说翻就翻了。
细细和素素同一年参加工作,结婚、生子又是一样的节奏,自然而然就成了好朋友,平时在一块儿发发牢骚,交流交流育儿经,逛个街看个电影什么的,常常同时出现在和谐社会的镜头里。
上个月两人带着孩子去了趟九寨沟,回来后没几天,俩人宣告友尽。
细细吐槽素素家的孩子总是欺负她家的孩子,还不肯认错,若说他两句,干脆不理人,闹的大人也跟着不好受。素素觉得细细小题大作,无端参与到孩子的纠纷中,显得不成熟,狭隘;后来彼此对对方不满的地方渐渐多了起来,以前要好时获得的秘密也被抖露出来。
她们去九寨沟时又正好遇到地震,虽然当时不在震中区,却也颇受了一番惊吓。地震时,素素第一时间拉着孩子就逃,全然没顾细细和她的孩子。细细认为素素心里根本没有她这个好朋友,否则独在他乡遇难怎么会连叫都不叫她们一声?虽是本能反应,却也足见自私。
钱钟书说: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共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
如此说来,旅行真的是检验人与人之间是否合适在一起的试金石。恋人,朋友皆适用。
其实,旅行只是个突破口,是爆发点。如果没有这次旅行,两人就不会朝夕相处,就不会看到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对方,那么对方留下的就会是光鲜可爱的一面,而缺点是会被放大的。
无话不说的朋友,总有一天会翻脸;无所不谈的夫妻,最终多半成怨偶。
03
《被讨厌的勇气》里说,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因为没有人能真正独立于世,总要与他人发生交集,而人际关系中最难相处的就是在最熟悉的时候还要保持尊重与礼貌。
子风和小梦是在公司年会上认识的,一聊发现两个人三观相符,兴趣相投,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子风颇有侠客义气,凡事喜欢冲在前头,大包大揽,以为这样是对小梦的照顾、关爱,却不问小梦需不需要。次数多了,小梦就觉得自己像子风的影子,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一次,一个同事请小梦帮他做一个生日蛋糕,小梦还没开口,子风就抢着拒绝了,理由是做蛋糕太费事了,怕小梦累着,又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拒绝。其实,小梦很喜欢制作小点心的。
又一次,小梦家里来人,小梦带他们出去吃饭,当然也邀请了子风。子风当着小梦家人的面戏谑小梦不会点菜,不照顾家人的口味偏好,原意是为小梦开脱。小梦心里却并不领情:好像就你混得好,什么都懂!当时虽没说什么,之后就疏远了。
生活中,许多朋友熟悉到一定程度后,最初的“伪装”便会撕去,以为两个人好的跟一个人似的,还要什么个人形象?还分什么彼此?不修边度,不拘小节,你的东西就是我的东西,我的烦恼也应该是你的烦恼,缺少自我边界意识,缺少最起码的安全距离。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安全需要仅次于生理需要,人能够生存下来就需要安全感。安全感一旦丧失,就会感到生存受到威胁。
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同样适用于朋友之间——自己的领地如果让旁人染指,他对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了都如指掌,你还有什么隐私和安全感?万一哪天翻脸,你还不被他随意拿捏?
所以,古人崇尚:君子之交淡如水!
04
有一个小故事说:冬天到了,两只刺猬想要互相取暖,但因为身上有刺,无法拥抱。于是,它们选取了适当的距离,只是靠近而不相拥——保持安全的距离,获得温暖,远离伤害。
理想的状态是,我在你身边,在你够得着的地方,需要时我们短暂交集,但不过多介入对方的生活,彼此拥有独立的个性和个人的空间。
朋友间的关系应该像温水的感觉。开水太热,容易烫伤;冷水太凉,容易伤胃。
感情再好,也需要距离。关系再亲,也要有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