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程的逻辑》(七)

《课程的逻辑》(七)

作者: 春秋文章 | 来源:发表于2018-02-07 17:48 被阅读0次

    “真正的学力”包括三个要素:知识的构建、训练有素的探究、超越学校的学习价值。要落实“真正的学力”的培养,就要进行课程研究,构建新的学科框架,这里需要弄懂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学科,二是什么是学科统整。

    一、什么是学科?学科和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学科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从科学、技术、艺术的人类文化遗产中选择儿童应当学习的内容,再从教学论的角度加以区分并系统地组织起来的课程的主要构成要素。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七艺和我国春秋时的六艺。学科和科学有所不同,但也有类似之处。学科传授科学的内容;科学的逻辑具有多义性,学科是从科学的多义性中最适合教育的一种;学习者的认知形成过程和科学形成阶段相似,即:体验—经验—实验—逻辑—理论。

    二、什么是学科统整?

    在学科发展史上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要素主义和活动主义(即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学问中心主义和人性中心主义)。赫尔巴特等人倡导的要素主义秉持“教育的含义原本就在于传递传统文化的本质”(传递文化知识);卢梭、杜威等人为代表的活动主义认为:“教育的含义在于引出儿童的自发性活动”(源于学校之外的生活)。

    任何国家的学校课程都是逐渐分化和扩充“学课外”教学领域的过程,是教育内容复杂化和分化的过程。学科可分为“工具学科”(语文与数学)、“实质学科”(理科与社会)、“表达学科”(音乐、美术、体育)、“生活学科”或“技术学科”(家政、技术、保健),这些构成了当今学科的基本面貌。要把人类所有知识纳入学校课程是不可能的,于是学科统整势所必然。

    要素主义主张以客观知识为中心的学科统合,活动主义主张以儿童的主观生命为核心的统合。20世纪30、40年代展开了声势浩大的“综合课程”运动,但课程的真正统合需要两者的有机结合。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产生了众多学科统整模式,其主要策略是:突出“共同核心课程”或是“共同文化课程”的设计、学习领域或模块设计、特色化专业学科群或选修学科群设计以克服“分科主义”这一传统的课程制度的取向。

    新课程倡导“学科统整”,并不是否定分科课程,二者相机,结合中国实际国情,才能构建出适宜的课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的逻辑》(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fka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