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美国医学博士揭秘“能量”的真相,原来,“焦虑”怪不得别人

美国医学博士揭秘“能量”的真相,原来,“焦虑”怪不得别人

作者: 燕晓悦品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2-10-19 16:23 被阅读0次

    2018年,《健康报》通过5万多份调查问卷得出了一个调查结果:无焦虑症状的男性占比仅为21%,女性仅为22%。

    换而言之,将近八成的人都处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中。

    大家都在焦虑什么呢?

    以“中国家长”这个特殊的群体为例,可谓是操不完的心:孩子不听话会焦虑,孩子成绩不好会焦虑,孩子太调皮会焦虑,孩子太老实也会焦虑。

    殊不知,父母越是焦虑,孩子也越容易出现各种情绪方面的问题。

    《健康报》的调查结果还显示了一组令人忧心的数据:20岁以下的青少年感到焦虑和抑郁的人数远远超过了成年人。

    有人说,情绪是会传染的,若是和快乐的人在一起,便能感到心情愉悦;若是和悲观的人在一起,就会不自觉地唉声叹气。

    美国生物能量医学大师苏·莫特博士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人与人、人与宇宙之间都存在着看不见的能量,这些能量在不断地交换着,相互影响着。

    原来,并非情绪会传染,而是我们被周围的人和世界影响了。

    人体皆为能量体,能量强的带动能量弱的,若是我们的能量总是处于低频状态,便非常容易被身边的人左右,弄得焦虑不安。

    所以,孩子的能量场相对来说会比较弱,周围所有的能量都会对他产生极强的影响。

    苏·莫特博士在这本《能量密码》中,向我们揭秘了这一人类生命的能量医学之谜。他将能量的密码用在了临床上,通过帮助患者改变他的能量磁场,对身心上的疾病进行治疗。

    神奇的是,当他们的能量进入高频状态时,不仅能让身体和心理更健康,还会带动周围的能量,使家庭关系变得越来越和谐,工作越来越顺利,生活越来越美好。

    01 启动内在“能量”,实施“觉醒计划”

    中国古人认为,“气”对人的影响非常的大,它并非指一呼一吸的“气体”,而是一种高频的能量物质,我们看不到,但却可以感受得到。

    孟子曾对弟子公孙丑说自己擅长养“浩然正气”。这“浩然正气”就是一种精神气质,必须要用光明磊落的心态去培养它,而且,不能生出一丝邪念。

    孟子说,当他做到这一点时,正气充盈于天地之间,自己便和天地融为一体了。

    曾经,这种观念让人感觉过于“玄”,甚至有些“迷信”的成分,于是便被“专家”解读为一种哲学家“理想”的精神追求而已。

    苏·莫特博士用大量的医学事实来证明,这一理念并不“玄”,相反,还特别“实用”。他运用能量密码,帮助无数人开启了“内在”能量,解决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问题。

    苏·莫特博士的一位患者名叫蕾切尔,她在即将生孩子的时候,不幸从产床上摔了下来。凑巧的是,当时护士们都转身出去做别的事了,她无助地躺在地上,开始自然分娩。

    三天后,蕾切尔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孩子一切正常,但她却出了“问题”。她只要一抬头,便会头昏目眩,剧烈地恶心,于是,在接下来的三年中,她只能躺在床上。

    苏·莫特博士并没有像普通的医生一样,给蕾切尔开治疗头昏恶心的药,而是探究她的潜意识里,到底是什么在“干扰”她恢复健康。

    原来,蕾切尔一直活在三年前的“阴影”中,她感觉自己不被接纳,她无法原谅当时的医务工作者,在她的潜意识层面,若是自己“好”了,官司恐怕就打不赢了。

    在苏·莫特博士的引导下,蕾切尔选择了原谅,她通过能量密码练习,重建了生物能量的神经通道,三个月后,她的身体神奇地痊愈了。

    苏·莫特博士总结道:生命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觉醒计划”,当我们从“保护性人格”转向“灵性自我”后,高频的能量便能带着我们,享受生命的美好。

    02 摒弃“保护性人格”,唤醒“灵性自我”

    什么叫“保护性人格”呢?这是一种人类古老的“自我保护”意识,它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层面。

    当我们感觉到要失去什么、做错了什么或者搞砸了什么时,我们便会倾注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了获取某种方向感来指导我们的人生航程,我们的大脑开始编故事。

    这些故事往往是以恐惧为基础,以生存为中心,存在着许多“假想的事实”,我们在这些“假想的事实”里不断地挣扎,直至失去平衡。

    这种制造“虚假自我”的潜意识,就是“保护性人格”。

    “保护性人格”立足于破坏性的信念之上,只是在想办法让我们逃避、假装甚至讨好,得出的往往是让人“受伤”的结论,苏·莫特博士将其称之为“痛苦的视角”。

    只有摒弃了“保护性人格是唯一的选择”的观念,将自己视为纯粹而伟大的能量时,才能够获得“幸福的视角”,平和地接纳生活中的种种际遇,不管外部环境如何,都能生活在安宁、和谐和优雅之中。

    苏·莫特博士遇到了一位痛失爱子的母亲杰拉琳,这个打击让这位母亲心碎无比,终日神情恍惚。

    杰拉琳想帮儿子实现游览秘鲁的遗愿,但她始终无法融入团队,当到达华纳比丘山时,她忽然决定放弃登顶。

    苏·莫特博士十分理解这位可怜的母亲,便带着迪伦的照片来到了山顶。当他请队员帮忙拍照时,忽然,一道金光从天而降,照在了迪伦的脸上。

    当杰拉琳看到迪伦那张沐浴在阳光中的笑脸时,掩面痛哭了起来,她相信这是迪伦在冥冥中告诉自己,会一直陪伴着她。

    于是,她开始潜心钻研能量密码,终于在几个月后,突破了心如死水的悲恸情绪。

    杰拉琳表示,她通过能量密码的练习,确实感受到了迪伦的存在,这种感觉让她安定了下来。

    当她处于“无条件的爱”时,高频能量便开始流动,它能帮助杰拉琳唤醒“灵性自我”,与迪伦的能量紧密连接。

    03 用无条件的“爱”,解锁“幸福”法门

    1848年,一位父亲带着小女儿坐上了横渡大西洋的渡轮,他要去和美国的妻子会合。

    一天早晨,父亲正用锋利的水果刀为女儿削苹果,船身忽然剧烈地晃动了一下。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父亲没站稳摔了下去,水果刀正好插入了心脏的位置。

    6岁的女儿吓坏了,赶忙跑过去要扶他,但他却微微一笑,说:“别担心,只是摔了一跤。”

    他轻轻地拔出刀子,然后慢慢地爬了起来。在接下来的三天里,他照常为女儿扎头发,带她去甲板上欣赏海上的日出和日落。

    当轮船抵达纽约时,父亲忽然轻轻地对女儿说:“一会儿见到妈妈,请告诉她我爱她。”

    很快,女儿从人群中看到了母亲,她兴奋地大声喊着:“爸爸,快看,妈妈来接我们了。”

    当她回过头时,父亲已经倒在了甲板上,胸口鲜血直流。这件事情被称为“大西洋的奇迹”,唯一的解释,就是爱产生了“力量”,让父亲坚持了三天。

    这位父亲在弥留之际,启动了“灵性自我”来完成对女儿最后的陪伴,这份爱里,没有附加任何条件。

    这种““灵性自我”的爱与“保护性人格”中的爱完全不一样。

    我们也“爱”孩子,但总会对孩子的表现不满意,甚至感到焦虑,其原因就是我们在“保护性人格”中期待着“爱的回报”。

    我们希望孩子变成我们“理想”中的样子,把“最好的”都给了他,然后他就“应该”变成“什么什么样”的人,至少要“如何如何”吧。

    可是,一旦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便会感觉十分失望,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白白付出”了。

    苏·莫特博士说,正是这种“有条件的爱”使我们与孩子之间,以及与这个世界之间都产生了隔阂,当我们没有以自己认为应该的方式“得到回报”时,便会陷入到“被伤害”之中。

    唯有在“无条件的爱“中,幸福感才会油然而升,此时,我们无需从别人那里“获得”爱,单纯地付出就会感到十分的快乐。

    它不需要依赖外部的世界,完全是内在能量的共鸣,它将使心灵、身体和呼吸都达到一致,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到高频能量的状态之中,让人安定而喜悦。

    04 结语

    原来,所有“焦虑”的根源,竟然都在自己身上。

    我们与这个世界产生的所有“障碍”,都是因为自己活在“保护性人格”的假想世界里,被各种负面情绪包裹着,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通过《能量密码》这本书所提供的方法加以练习而重获新生。当自己发自内心想要改变时,外部的一切也就会随之改变。

    当然,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蜕变之旅。

    旅途虽然充满艰辛,但却十分值得。我们不仅能收获健康的心理和身体,还能收获“纯粹的爱”,实现幸福的人生。

    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美国医学博士揭秘“能量”的真相,原来,“焦虑”怪不得别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fne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