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老家有个风俗,每年各个村里都有个固定日子赶集,又称赶会,赶会前后几日村里还会唱戏,类似大家熟知的庙会。赶会那天会有外村亲戚朋友来做客,因此在赶会前几天就像过年一样的打扫院里屋里卫生,准备各种好吃好喝,忙前忙后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离开老家多年后,今年有幸能在老家赶会。临近赶会前几天,街头就不断传来熟悉的叫卖声,遇到有些年纪大的生意人,传来的叫卖声依旧和小时候听到的一样,声调拉的很长,有点类似老北京胡同里那种带声调的叫卖声,悠远深长,耐人寻味。
每每听着这些叫卖声,总忍不住和小时候对比,带着些许念旧情怀,发现街头那些叫卖声,已然没有小时候那么多,也没有小时候听到时那样有吸引力了。
小的时候,社会没有如今不发达,没有天淘宝,没有电商快递,没有便捷交通,购物逛街除了去县城就是赶会。那个时候大部分家庭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因为离县城很远,骑自行车要半个多小时才能到,加上道路泥泞,一年之中除了腊月要选购新衣服可以跟着大人去一天县城外,其他时候是没有机会去县城逛街的,因此大人小孩都对赶会充满了某些期待:
大人可以省去驱车费劲便可便宜采购日用百货,小孩可以拿出平日攒的几块钱零花钱买喜欢的玩具和零食,即使钱不够看看玲琅满目的物品开开眼界也是满足的,还有更重要的是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盘盘碟碟美味佳肴。
小时候赶会还有另一个好去处便是戏场,连续多日唱戏,每日中午晚上放学了都会去戏场溜一圈玩一会,尤其晚上很喜欢和大人去看戏,其实压根是听不懂的,只是因为去那里陪着大人看戏可以吃到平时很少能吃到的瓜子糖葫芦!单纯又滑稽,只因一张嘴。
回不去的,是情怀
而今再到赶会,街头那些摊贩数量不减当年,走在人群却感觉物是人非。
当年眼中蛮好的衣物玩具,如今却再不入眼,甚至觉得有的太劣质。
当年舍不得或买不起的零食,如今信手买来,吃两口却再不合口,甚至觉得很难吃。
当年戏场满是卖瓜子糖葫芦棉花糖之类的摊贩,如今却一个没有,甚至都找不到小孩看戏。
手中拿着钱,却再没有花钱的欲望。
坐在饭桌上,却再没有想吃的胃口。
路过戏台前,却再没有驻足的借口。
一切都已回不去了。
不是因为长大了,不是因为社会发展太快了,不是因为生活小康了,而是人的情怀不一样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