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今天的几章书之后,才发现作家也会到处寻找可以进入写作状态、或者能激发灵感沉静心灵的地方,比如餐厅、咖啡馆、郊外小屋甚至自助洗衣店,有条件的也会准备一间专门的书房。
而这一切,无非都是为了能让杂乱的,随时能被其他有趣事物所吸引的,容易放飞的心能够安静下来,完成既定的写作计划。
由此我突然意识到,原来作家也是凡人,同样会逃避艰苦的脑力劳动,同样需要想尽办法走出舒适区,迎接各种挑战,并尽量调适和培育心态,不滋生抗拒情绪,而是主动寻找更合适的环境,唤醒细致入微的敏感。
我们的头脑和心灵,是需要被照料,被开垦的。
半年前看过一本感人至深的书,名字是《余生第一年》。作者苏珊在44岁罹患渐冻人症,全身肌肉渐趋萎缩,失去行动能力。有一天,她决定趁自己尚有余力,在一年内分别和7个最爱的家人旅行七次,同时记录行程感受,为孩子们留下一本书。
那一年中,颠簸劳累造成她的病情加速恶化,苏珊始终在和时间赛跑。有一天,她突发奇想,要求家人在院子里专门为自己搭建一个"棕榈小屋",这是她曾经梦想中的地方。
当这个屋顶铺满棕榈叶的亭子间落成,她欣喜不已,这里阳光充足,清风飒飒,也能随时看到孩子们的嬉戏。那是她最心仪的所在,"生活就这样在你最不抱期望的时候变得如此完美"。一切都是心境,在这间独特的"书屋"里,苏珊充满灵感,并竭尽全力,用她最后一根手指,一次一个字母,轻触,轻触,用几个月时间敲下了那本感人至深的书。
在各种文学名著里,我们都见识过巴黎这个"艺术文化之都"的包容和魅力。印象最深的就是毛姆的小说,他笔下的作家或者画家们常常穷困潦倒,哪怕夜里躺在漆黑潮湿的小房间里,白天却都会现身于各个餐厅或者咖啡馆,吃饭聊天观察讨论。我深信,一定有无数灵感就产生于那些电光火石的碰撞之间,一定有某种心灵的满足曾慰藉了无数孤独而才华横溢的身影。
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人,我更是常常会逃避压力。很多时候,家里确实不是一个适宜之地,随时想觊觎的手机、从天而降的熊孩子、需要伺候的宠物,冰箱里的各色食物……各种打扰确实让人难以获得一整块清净的时间。
为此,无论是工作还是写作,我也会经常出走,去寻觅一处能够暂时安放心灵的所在。星巴克确实是个好地方,虽然人来人往,甚至有不少商务沟通正在进行,但你事先已心怀目标,"那儿的气氛反而使你部分的感官知觉更加忙碌、快活,也因此,你比较深沉且安静的那一部分,也就是掌管创造与专注力的那一部分,也同样能自由自在地发挥力量"。
现在城市里都有很多咖啡书吧,这确实是很绝妙的结合。在舒缓的音乐里,挑选几本书,在舒适的沙发椅里窝上一天,灵感来时随时进行记录,真是闹中取静的奢侈享受。
最后,我建议大家都多去本地的图书馆走走,时代发展至此,国家非常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所以各地的图书馆服务都越来越人性化,除了可以借阅图书,也会开设各种阅览室,或者自习室,里面的服务设施也很齐备,真是绝佳的心灵栖息之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