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眨眼之间》

读《眨眼之间》

作者: 陌上行001 | 来源:发表于2018-04-24 19:06 被阅读0次

        在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对于某事某物,自己花了很长时间做出的判断,很可能在最初看到它们时就已经有了原形。”

    在开头作者写了盖蒂博物馆引进文物,一个赝品在盖茨团队的14个月论证下被认为是真正的文物。而几位专家第一眼看到都觉得是赝品,但又说不出为什么。只是觉得别扭和直觉的厌恶感。而他们的这两秒钟间比盖蒂团队14个月的调查研究还深刻。

潜意识是昏暗浑浊之地,充满恼人的欲望、记忆和幻象,超越了人类意识思考的范畴。而这个现象依靠的是人类的适应性潜意识。与潜意识不同的是,适应性潜意识如一台伟大计算机,迅捷且安静地处理海量数据,便于人类执行各种功能。

接着作者为我们讲了“薄片理论”。这里有一个很好玩的实验室,叫做“爱情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情侣们的细微表情会被录下来,再细细分析,阅读人们表情的细微变化,他能预测出这对情侣能撑过哪天的太阳。经过这种薄片分析法,戈特曼做出了准确的预测。“薄片分析法”是快速认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极少的经验即可理解事物和行为规律的潜意识能力。

这提出来“笔迹”的概念。二战时期,英军监听德军电台信号。从发信号的时间长短他们能够判断是谁发了电报,从而推算出哪个部队在哪个方位,战事如何。因此,戈特曼认为,两个人的关系中也存在着一种笔迹,即一种不经意间自动显现的明显特征。并归纳为“戒备、一言不发、指责、蔑视”。我们的潜意识与戈特曼使用的是同一种方法,那就是仔细审视的当前情况,剔除一切无关紧要的细节,并将火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问题上的方法。

而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认识往往不够客观,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也往往具有误导性。所以,在评估某人的性格时,我们不会直接了当的让对方做自我描述,而时递交给他们一份像大五人格量表一样精心设计的问卷,已从答案窥视他们的庐山真面目。如图所示:

读《眨眼之间》

作者还举了一个例子:因医疗看管疏忽而导致的伤害,并不是病人投诉的唯一病因。病人还因为在医生那受到的个人待遇而投诉。换句话说,就是取决于病人和医生的关系。医生如何与病人沟通是最重要的。把谈话内容过滤掉,仅剩下由语调、音高和节奏组成的“一锅粥”,进行一次戈特曼式的分析。对录音进行了亲切、敌对、强势、焦虑等方面的评分,推测出那些医生曾被投诉,哪些没有,准确率很高哦。

而后面的内容还举例乐团在选乐手时,用幕布遮住,从而选出第一位女性吹号手。而那时吹长号被认为时男人的事情。这和现在的“好声音”不是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吗?那些评委瞬间决策的原因时他们花费了很久吗?不,正时因为他们剔除了很多会成为干扰的因素。比如性别、长相等等。

总之,这本书对于人的思维引导很大。我一个心理学的门外汉说不清楚,其中精华,请君一览原书。

相关文章

  • 读《眨眼之间》

    在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对于某事某物,自己花了很长时间做出的判断,很可能在最初看到它们时就已经有了原形。”...

  • 读《眨眼之间》

    【读•感】《眨眼之间》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作者说写此书的机缘是因为自己留长发遭遇警察盘问的事情。因为警察找的...

  • 眨眼之间

    闭上眼睛的那个世界是谁的 那一刻忘了我是个叫人的物种 只有,只有 嗡~咿~昂 或者 嚱~ 我知道每个人这个物种创造...

  • 眨眼之间

    天说亮就亮了 就像说黑就黑了 我一眨眼的功夫 世界就变了

  • 眨眼之间

    眨眼之间 银杏谷里,诗仙杯中的叶子 黄了又瘦,瘦了又黄 大悟山上,将军梦里的茶花 红了又凋,凋了又红 槐荫河畔的春...

  • 眨眼之间

    还是那时候好啊,网易云音乐上看到一个评论:“初始不知曲中意,在听已是曲中人”。忽然有一念头,原来我们都是故事中的人了。

  • 眨眼之间

    眨眼之间,他就变成了更多小北的哥哥,带着两个小屁孩,玩球。

  • 眨眼之间

    1. 本来是打算在来工场一年的时候写的,只是因为很多琐事儿所以搁浅。比如每天都有好多人问你要礼包,每天要和很多人聊...

  • 《眨眼之间》

    在看完格拉德威尔的《眨眼之间:不假思索的决断力》之前,我非常崇尚条理化逻辑思维,认为只有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才是值得...

  • 《眨眼之间》

    对我来说,完美的电影仿佛是在眼睛的后面展开一样,是你自己的眼睛在投射它,所以你看见的就是你想看见的。电影正如思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眨眼之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fxs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