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知死,焉知生?

不知死,焉知生?

作者: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 来源:发表于2019-04-28 23:56 被阅读0次

    最近在读一本与死亡有关的书——《最好的告别》,看的自己内心很沉重。我们很少去思考自己衰老和临近死亡时的生活,甚至不接受自己会死这样的基本事实,我们的文化也极力避免说“死”这个字。

    对于死亡,我们懂的太少!

    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一位60多岁的老人,在妻子去世后不久,自己也患上了癌症,前列腺癌并多发转移,最终不能行走,不能自理,癌细胞转移到脊髓,非常痛苦。医生给出两个建议,安宁保守治疗,或者手术切除骨髓的肿瘤组织,但这两种方式都不能改善他的病情,哪怕只是让他恢复到几个月前的生活状态都不可能,而且面临手术风险。他年龄较大,术后恢复困难,且容易有并发症。

    作者去和老人谈手术风险时,老人的儿子希望能够保守治疗,可是老人说“不,别放弃我,手术吧”。他的儿子私下对作者说,他的母亲去世时,浑身插满了管子,靠呼吸机维持,当时父亲说,他将来可不要这样。可是到了父亲自己身上,他依然作出这种选择。

    一个理智的人在死亡降临时还是无法舍弃求生的欲望。

    我想,谁都不例外。

    无论医生给出的哪个方案,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老人是不可能好起来了。可是,大家仿佛都看不见,谁也不讨论这一点,医生妄图干预衰老和死亡这一课题,使得过度医疗成为今天非常普遍的事情,我们很少去思考,一位濒临死亡的人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能得到的是什么?如何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依然活出意义感?如何让他坦然的接受死亡这件事?这些问题在国外已经有更好的、更成熟的解决方案,比如安宁治疗,让病人减少痛苦,尽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我觉得非常人性化。这也是国内医疗系统需要完善的一部分。

    另一个感悟:

    死亡是极正常的一件事,符合所有事物的规律,我们出生的那一天就在不断地走向衰老和死亡。但是我们总感觉自己还有很多时间。一如我们看到身边生命逝去的情形,依然不能引起感同身受和紧迫感。

    想起那个有名的“生命日历”

    按照75岁来计算,如果一个月算一个小格子,人生其实只有900个格子。在一张A4纸上画一个30X30的表格,每过一个月就涂掉一格。也许你没有想过,被量化后的人生原来如此短暂。。。

    如果你今年20岁,那么已经走完的人生如下。

    20岁的生命日历

    如果你是一位30岁上下的心力交瘁的上班狗,你的人生是这样的。。。

    30岁的人生

    假设我们的父母平均五十岁,他们的人生是这样的。

    50岁

    假如你们天天见面,能陪伴父母的时间是这样的

    陪伴

    假如你们一个月见两次面,能陪伴他们的时间会是这样。

    陪伴

    假如一年见一次,就会是这样:

    陪伴

    我从格子纸上剪出30*30的部分,然后计算了一下,发现我的生命已经及半,吓了一跳,静心算算,可不我的生命已经及半了吗,难道我内心的预设是自己能活到99(因为我以为画在纸上后涂黑的部分应该占1/3 )。

    那张表格贴在墙上,一个月花掉一格,让我对时间的幻觉消失,变得更加直观。每天起床,生命就减少了一天,所以好好计划你的每一天要如何渡过。

    以此自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知死,焉知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fxy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