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开微博搜索,输入“别人家的”,它能自动跳出来“孩子”两个字;点开百度搜索试了试,也是。来,掏出手机打开输入法,看你的输入法是不是也可以自动跳出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父母集体制造出了这么一个称呼——“别人家的孩子”,好像真的存在一个永远比自家孩子更优秀,更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
小时候,这个孩子门门成绩拔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关键是颜值还高;长大后,这个孩子上清华,考北大,成绩单比小鲜肉们的脸还耀眼;毕业后,你好不容易找了份喜欢的工作,这个孩子却捧起了“铁饭碗”成为父母眼中最幸福的公务员,生活如意,事业节节高升。
但是,孩子会说,我讨厌你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父母作为一个能给孩子带来重大影响的权威,发出一些有意识到积极期待,还不算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积极的期待,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才有效,而藏在头脑中,或者文字层面的期待,常常起不到作用。比积极的期待好上很多个层次的是,满满的喜欢。
让孩子真切感受到“被喜欢”。
要想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首先得让自己成为“别人家的家长”。从现在开始,放弃盲目的攀比,蹲下来抱抱他,亲亲他。告诉他,你爱他只因为他是你独一无二的孩子,而非他的成绩和讨好。时刻提醒自己,把教孩子的工作留给老师,把爱和陪伴孩子留给自己。
无论成绩好坏,请想想: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孩子,静待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让自己家的孩子好好做自己家的孩子就好了,别人家的孩子也只是别人家的孩子呀。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也只能成为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