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萱萱:
看完保洁跟坏同事捣鼓的一堆事情,我觉得洗手盆的事儿就是小巫见大巫,至少我跟同事明面上还保持和谐。
不过他心里怎么想的我就不知道了。
看保洁和坏同事属于比较利己主义者,我这样理解对吗?她们考虑自己为首要,没有考虑到他人。
我同事经常把自己的错误推到一些借口上,比如说他洗手的时候小心点或者洗碗的角度换一下说不定就不会把水洒出来。
然后他就会说自己是农村人,干活儿就是这样粗手粗脚的,我心想,你来广州都有二十多年了,就算是农村出身,待在广州的时间也比回老家多得多,泡了这么多年广州如果真想改一个习惯哪有这么多理由。
我昨天刷到一个新闻,14岁男孩一次性吃下30片致幻类药物,导致昏迷送去医院抢救。
后来男孩清醒之后说之前也吃过好几次,感觉吃药后能感觉到轻松什么的,我都惊呆了,14岁应该是初中生,现在的人压力大到通过药物去缓解,可是他也只是个孩子。
你有没有看过这个新闻?我觉得通过药物去解压是不可取的,应该老师和家长要引导他通过其他方式缓解,而且药物副作用很大。
昨天还刷到一个师妹发的朋友圈,她也是身体不太好,朋友圈的内容写的是人最重要的是健康,所以不要生气,有啥事儿做不了就先放着,不能气着自己。
看完我就觉得她也开始领悟到爱自己是什么了,不在把工作放在首位,开始意识到生命与健康的稀缺,这样的意识挺重要的,开始在乎自己的情绪是好事儿。
最近还有看《人间草木》吗?
这本书很适合休闲或者看不进去干货类书籍的时候看,反正也有放松的作用。
昨天开了本新书叫《成为自己的勇气》,看目录内容很少,算是一个小册子。
其中有篇文章说的是为什么一个人会很在意他人的看法,我摘录了认为比较有用的部分。
人的自尊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依赖性自尊”,即通过别人的评判标准来看待自己,在得到别人的赞美与认同时非常开心,在被别人否定和拒绝时嫉妒或难过。
会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的人,就属于“依赖性自尊”。
第二种是“独立性自尊”,即不再通过外在的评判标准和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而是完全遵照自己的标准和要求来看待自己。但拥有独立性自尊的人,有些时候也会因为给自己制订了过高的标准而产生挫败感。
第三种是“无条件自尊”,即不需要任何理由,不需要任何评判标准,完全尊重和接纳自己。只有这种自尊,才是真正的自尊。
我属于大部分时间能待在第三种自尊的区域,偶尔会待在第二种自尊,制定的目标完不成感到挫败感。 回想过去,我也有很在意他人看法的时候,那是在学校,在意老师怎么看自己,在意周围的同学喜不喜欢跟我一起玩,想在老师眼中做个乖孩子且成绩好的孩子,想在同学们之间做个受欢迎的人。
可能那时候的自己属于缺乏肯定,不像现在没人鼓励和支持也有内驱力,幸好这些都属于心灵的成长,当我看透了一些事情就开始走出第一种自尊为自己而活。
我最喜欢第三种自尊,理解有两个方面。
1如果自己做的不好了,我不否定自己是个失败的人,会包容自己的行为,告诉自己下次还有改正的机会。
2如果我做的很好,我会告诉自己这次表现不错,如果生活中能有更多做得好的地方就更好了。
这种无条件的接纳据我观察很少见,比如那位抑郁症的患者就讨厌自己,觉得从外界得不到肯定的时候,自己是个没用的人,这就属于把价值感建立在他人的看法之上。
可是我认为,如果自己做的不好受到了批评,那也只是暂时的批评,仍然有进步和改进的机会,不能因一时的失败就定义自己是个失败的人然后指责自己做的不好。
允许不完美发生,包容那部分残缺的自己,从包容中汲取柔和的爱。
明天就周六了,我期待已久的做饭时刻到了,等我做好了周日就把图片发给你看看。
你的周末有什么安排呢?
我的周六可能会把运动加进来,试一下运动一小时能不能出汗,然后早上吃完早餐打算贴三伏贴,中午给自己做个饭吃,然后午休,下午完成肉骨茶面,其他的就是阅读、写作和听课啦,我落下的课太多了,能听一点算一点。
现在只觉得事情多但不能让自己感觉到紧迫感太强,会有很大压力压在心头,能从容地做好每件事就很好了,不求快。
早安心语:想要和需要是两个意义不同的词,想要是向内求,需要是向外求,当一个人能区分开自己是想要还是需要时,他才知道如何找到答案。
早安
爱你的云清雪
2024年7月26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