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整理提交领衔班主任的工作总结,一直在埋头写写写,这一整才发现,原来我在这一学年的文章发表居然已经能平均到每月一篇了,虽说我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也断然不是班主任队伍中最优秀的那个,但是我想,也许我可以试着阶段性总结一下这一年关于写作的一些经验和心得,作为大龙猫写作日记分享的第三部,给有需要的老师一些启发,也鞭策自己在下一阶段更进一步。
一、阅读有方法
想要更好的输出首先必然有丰厚的输入, 专题阅读能够帮助我们开阔视野,了解更科学的育人理念和方式方法,从班主任大赛备赛开始,我开始系统专业地读,但一如老话所说“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我收藏了非常多德育类值得读的好书,却并不能一时间统统消化,怎样才能让它们发挥更大效用。
1.高效读书笔记
在跟着怀玉姐姐一起写《新岗班主任支持手册》的“专业成长”章节时,她带着我一起做了以下这些特别好的读书方法梳理和凝练,对我后续读书有很大的帮助,记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把握规律后更好的应用,以阅读笔记为例,我们可以这样记:
1)记核心观点: 拿到一本书,建议先翻阅目录,梳理清楚本书要点,如每个章节主题内容,有哪些观点,用思维导图梳理,便于理解作者的核心观点和思维方式。
2)记拓展性思路:日常工作中能积累的经验有限,难以实现自我超越。多阅读优秀班主任的带班之道专业书籍,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记录那些超越自已已有认知的拓展性思路,有助于在日后结合实践形成新的认知。
以班级小组合作为例,常规的做法是老师直接安排。在《从班级到成长共同体》一书中,作者提出的“构建内在生成式新型小组文化”则是我从前没有系统思考过的,是需要重点记录和学习的拓展性思路。
3)记反思和计划
专业学习力既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之上,又需要通过教师的工作反思来超越平庸的教育教学经验本身的局限。在记录阅读所得的同时,也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结合书中所学,尝试列举一些新的班级发展计划,读后及时实践,并做延伸性补充记录。在做中学习吸收,才能更好的把理论落地。
比如在《教室里的正面管教》一书中,作者提到的和平桌的建设给了我很大启发,但书中只有简短的理论性介绍。我把这一条写进了班级的发展规划中,在两届学生群体中进行了充分的探索实践,最终梳理出系列可落地的实操做法,并撰写了论文《我们的心平气和桌》,已发表于《班主任之友》2022年1、2月合刊(小学版)。
2.系统收纳图书
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物品改变行为,行为打造成就,正是因为相信这一点,所以我才在班级文化上下功夫研究可视化育人路径,换到写作环境打造也是一样的考虑,系统收纳的家庭图书馆就是我个人觉得有助于我写作提效的外在物理环境。
我们家有这些关于德育类图书的分区,第一类是教育叙事,第二类是教育理论,第三类是心理学,第四类是班队会活动相关,以上这四类收纳在书墙固定区域。接下来第五类是在桌子旁小餐车上的新书速递区,有点像书店的那种新书推介一样陈列,是近期购入的或者热门的教育类书籍,方便随手翻阅,第六类是我平时写作随手可拿的和近期重点研究相关高频使用的书籍,第七类是报刊杂志,收纳在专门的杂志架,第八类是平时收集的好论文打印集结成册的收纳。
有了清晰的分类以后,即使我不能即刻读完所有的书,当我遇到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我也能马上在对应区域检索到我需要的一些理论的支持,大大提高了写作的效率,也潜移默化地帮助我不断把阅读、思考、写作内化成一种习惯。
书单就不罗列了,我是一个很有收藏欲的人,特别是对书,但我不太喜欢对着书单一下子买很多,这样容易“乱花渐欲迷人眼”。我更喜欢买各种前辈领着学习研讨过程的推书、听讲座过程的推书,以及自己有明确研究需求的参考书,这样每本书我都清晰的记得买它的动机,即使暂时看不完,心里也会一直念着,不至于沦为摆设。图片里的每一本书,背后我都能讲出一些故事,有的陪伴我走过了初入职的困惑,有的是我备赛的“战友”,还有的是阶段性的研究方向,总之这里的每一本都值得反复看,它们塑造了现在的我。
二、行文有方向
比起第一阶段的随性而写, 在这一学年的写作中,以下几点可能是我有意识去努力做到或者无意识已经做到一些的,这几点,我觉得对一篇文章是否能发表还是有着不小作用的。
1.聚焦
在这一学期的写作,师父跟我提到最多的一个关键词就是“聚焦”,比如写班级文化的文章,最早的版本看起来策略丰富,引用了很多教育名家观点,但读起来并没有焦点,只是在罗列做法,看起来“华丽而散乱”。
后来师父带着我聚焦在了“可视化育人路径探索”上,第一句就阐明我认同的教育观—— 蒙特梭利曾说过:“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告诉我们,对于儿童,视觉和体验是较为有效的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接下来提出的可视化育人路径探索是为了实现让儿童通过视觉和体验获得成长,具体做法则是让我所秉持的教育观的落地,教育观——育人路径——策略——教育观落地,形成一个闭环,最终还是聚焦在了教育观落地上,最后的育人成效佐证了教育观的科学性和路径的起效,文章的价值也就出来了。
当然,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太难了,哪怕现在我意识到了,自己再写东西还是会存在这样的问题。要把它内化成一种写作习惯,还得在明确教育主张的基础上实践,在每一次写作中去练习,在阅读优秀期刊论文时去学习,和大家共勉。
2.科学思维
这一点是《班主任之友》的蔡编告诉我的,在一次交流中,他说非常欣赏我的文章呈现的科学思维,和传统的一些老师喜欢在文章中重点强调的师爱解决问题不同,很有这一代老师的特点。我后来琢磨了一下,这样的写作风格其实就是在班主任大赛的答辩环节磨出来的习惯,答辩中是一个什么套路呢:
1)专业归因:问题是表象,解决问题之前首要是关注到表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比起问题解决,归因更是一个考验专业能力的事情,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下功夫去了解孩子、了解孩子背后的家庭、了解时代环境可能给孩子的影响;还需要老师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积淀,对学生发展规律有充分把握.....就像医生看病找到内因才能对症下药,找到问题的本质才能匹配更有效的策略,先做到这一点,才能接着谈策略的创新和多样化。
比如同样是违纪问题,一年级的小朋友可能是行为偏差,无知所以做错了,是不知道,我们需要帮助他建立认知养成习惯;高年级呢,可能是明知不该故意为之,是不愿意做,那这背后可能会有孩子的心理需求需要我们关注,需要我们通过个体教育、集体教育、家庭教育进行正向转化。学生发展规律只是归因的一个维度,还可以从脑科学、气质类型多种维度切入归因,理论和经验越丰富,归因就有越多的专业切入点,这个部分我也有自己的认知局限,所以还在努力学习自我提升中。
2)依托理论:做法不是一拍脑袋而成的,它的起效一定有理论依托,缺乏理论的做法仅仅是经验,不具有普适性,所以第一部分我要先说读书的重要性。
3)在角色系统中找策略:有了上述的分析,接下来可以为问题匹配对应的策略。寻找策略,我同样有自己的“秘笈”,也是从班主任比赛中学来的,就是在角色系统中寻找办法。
当生生、师生、家校、班级等出现“问题”时,我们常规的做法是去跟孩子聊一聊,跟家长聊一聊。系统思维则会从不同角色(班级、社会、学校、家庭、老师、学生)出发,多途径想办法解决问题,比如班级的特色活动、管理制度、班本课程可以为这个问题做什么,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为这个问题做什么,学校的特色活动可以为这个问题做什么,生生互助可以为这个问题做什么……最终目的不仅是解决一个问题,更是解决一类问题,为集体长线发展创造教育契机,从个体到集体实现共同成长。
自从我把这套系统思考方法变成遇到问题时的条件反射,不但问题处理变得更智慧轻松,写作素材也自然“手到擒来”。所以就像怀玉姐姐说的,发表,并不是拼命去磨炼自己写作能力的成果,而用心带好班级过程的意外之喜。
基于以上两大点技法层面的内容,文章基本就能具备很强的可落地性。不过在最后,我还是一如既往想聊聊形而上的,吸引我一直坚持的东西。
三、写作的魅力
《教育的魅力》一书中提到“教育的魅力不只是要求好教师,而是每个教师要坚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求你去创造。教育的魅力是创造的魅力,是创造生命发展的魅力。”我太喜欢这个观点了,我想,教育写作之于我的魅力也在于创造。
1. 写作源自实践中的创造
在时代大背景下,每一个孩子,每一个班级,甚至每一个家长群体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成长课题,这些课题错综立体,需要作为班主任的我敏锐发现这些成长契机,为他们创造教育活动,对接他们的成长需求,比如我的心平气和桌实践、可视化育人路径探索,处理语言偏差问题的系统举措、迎接转学生的巧思连连……
我总是对这样的创造兴奋不已,我从事教育工作的初心就和这样的创造有关——在我因父母离异影响成为一个学困生的时候,我的小学班主任用六朵小红花肯定了我的周记,让我找到信心,继而创造了我人生的无限可能。所以,我也想通过我的教育为不同的孩子创造这样长线的可能。
当做法真的起效了,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焕发自己的光彩,当一整个集体蓬勃向上,那一刻属于我的成就感无与伦比,并激励着我投入下一次新的创造,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就从这一次次创造中来。
2.写作促发更好的创造
一方面,写作是对教育过程是一次复盘,有一些在实践过程中被忽略的细节或没能成功的部分被我放在文章中进行思考。暂时想不到办法的可以拿着文字案例去请教有经验的老师,由于文章中已经有清晰的归因分析、案例描述,这样的请教会变得很高效有针对性。还有一些问题不是当下立刻能解决的,可以把它写下来形成系列,在不断反思中寻求更优解。比如我5月在《班主任之友》发表的案例评析《以生为本,成集体之美》实际上是提炼总结了四年来对特殊儿童教育的心得,并不是单一时间节点下的作品。
另一方面,写作也不是简单复述自己做了什么,是对做法进行梳理总结,尝试提炼出可复制参考的教育经验。为了促进概念的精准,在反思中能为故事加上情感、方法、规律,让它生根成一种关键事件,我就会去看书读论文找依据。于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理论储备变得更加丰富了,它将作用于我下一次教育创造。
3.写作坚定创造的信心
在绘本《花婆婆》里,花婆婆一直记着儿时爷爷的叮嘱——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即使到了风烛残年,她也努力创造,将孕育着美的花种子播撒,让世界盈满芬芳。我好喜欢这个故事,我也总是想着能做些什么让世界变得更美丽,让他人因我更幸福呢?后来我发现,写作,就是我的“花种子”。
在《花婆婆》的故事里,小孩子因为爱上花婆婆种的花,受到花婆婆的影响,也立下了“要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的志向。而我的作品呢,每一次当我写出点什么,当文章被发表,我的同事、朋友甚至素未谋面的网友读者告诉我他们很受启发,也要开始写,要努力去做点什么,我就觉得自己收获了和花婆婆同等份的快乐。
这样的形而上的因为助人而产生的精神上的快乐,让我对下一次创造更好的教育策略、创造更有价值的文章充满期待和信心。这也是为什么即使现在带着起始年级+一周17节课(不含早午读看班等), 我仍“奇迹般”地一直坚持着写作,并没有因此断更,甚至文章质量和发表量还超越了带六年级相对“清闲”的时期。
最后,要特别感谢南山教育为班主任专业提升搭建的发展平台,感谢郎老师工作室,怀玉姐姐,陶子老师,还有师父的引领,确实是从比完赛因为一点点不甘心开始写的《大龙猫说》的第一篇教育随笔起,师父就引着我走正道,耐心领着我在最初那一篇篇口水文里找焦点,理逻辑;后来又在郎老师的工作室有机会进行系列系统专业的学习,参与各种专业的讲座和研讨;在怀玉姐姐的带领下一点点学会怎么去读理论,怎么去专业地写;再后来和陶子老师在一个年级组,有机会开发绘本心育的写作新分支......身边有太多顶优秀的前辈做示范,所以哪怕我的能力还够不着,对文章的品味已经被领着到一个特别高的高度,能知道怎样的做法,怎样的文章是好的,有价值的,能有机会受到提点去修改文章。这份前辈对后辈的关爱与无私的给予,无以为报,唯有继续努力,传承这样的一份教育大爱。
当然,我的文章不足的地方还有太多,站在现在这个节点回望自己以前写的东西,其实能看出不少问题。如何让自己的语言更凝练,行文有焦点,逻辑更清晰,在不失自我语言风格的前提下,写出兼具时代性、科学性、系统性的文章,努力走向写作的第四个层次——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推进班级实践,我还有大概“十万八千里”的“取经路”要走。且行且思且坚持,期待着下一学年,我能和孩子们一起继续发展生命的可能,创造新的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