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近年来广为传颂的词语。
少年时,人生是在做加法,有很多目标、欲望,不断学习积累人脉;中年时,人生需要开始做减法,减掉不必要的应酬,从繁杂是事情中解脱出来,看淡那些不必要的人和事,学会聚焦。
《断舍离》一书中,作者用了三句话来概括: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
然而,做到断舍离何其难也!且不说“断”物欲和“离”执念,就是舍废物,就够我们喝一壶了。
开学时女儿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花架带到学校,快放假了,老师让带回来(学校每学年都会分班)。我的意思是反正下学期还要来学校,到时候在哪个班就放哪个班,省的搬来搬去了。
女儿摇头否定,坚持带回。

在那个刹那我仿佛看见了自己,衣柜里似乎至今还放着结婚时穿的礼服。衣柜里有多少件裙子好几年没有穿过了,每每想处理掉,又不忍心放了回去。

书房里有一个宝蓝色的笔筒状的花瓶,看起来很有年代感,搬新家的时候就想扔了。被先生阻拦下来,因为那个花瓶是先生上学时参加歌唱比赛的二等奖的奖品。抬头突然看见那个放在家里好几年的,套着塑料薄膜落满灰尘的装着红色假花的透明奖杯,那是我参加全省授课比武的奖品。

前段时间,妈妈看家里太乱,实在忍无可忍,帮我进行了一次大扫除,趁我不在时,扔了十几个包包。有一个黑色的被先生拦下来了,先生说,那个包包好好的,还挺新的,如果不爱背,可以送给婆婆背。
每次换季给女儿收拾房间的时候,都会收拾出大包小包的衣服,可常常又被女儿拾掇拾掇重新放起来,这个因为太喜欢不想送人,那个因为还很新又给她保留了下来。
最近新买了一部可以双卡双待的手机,然而我并没有用新手机取代旧手机。只是旧手机内存不够,无奈才增添一部。旧手机为什么内存不够?因为手机里存了很多照片,手机微信几千个联系人,一半以上的对话记录都保留着,不要问我为什么不删除。
原来旧手机里有十几个APP,总觉得一个都不能少,内存严重影响无法运转的时候,忍痛删没了,后来发现那些删除的APP又重新回到了新手机上。
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断舍离?
先说女儿的花架,我舍得,她不舍得。因为这是她自己零花钱买的,在购买的时候还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选的款式,严重超出了她自己的心理价格预设。
我和先生的奖杯,曾是人生宝贵经历的明证;衣柜里每一件衣服,都曾扮靓过我们的人生;那个意欲舍弃的包包,是八九年前先生花了半个工资在上海买的,那是他爱的礼物;
微信里的朋友,担心有一天联系我,我不在记得是谁。
给我帮助,让我消遣过的APP,都是充实也好虚度也罢,有关光阴的记录。
是什么阻碍了断舍离?
每一件看似简单衣物摆件,都曾陪伴过我们的成长,也许给过温暖,也许给荣耀,也许只是默默守护陪伴,于是对于那不会言语没有任何情感的物件,也生发出别样的情愫来,这样的情愫,历久弥新,像陈酿。
想断,却怎么也舍不得。
网友评论